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不需要的>> 理财频道>> 理财故事 >> 正文内容

房价降了吗 至少老百姓没觉得

来源:新闻晨报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17日

    据人民日报报道

    房价下降了吗?

    统计数据显示房价下降,老百姓却感受不明显

    房价真的降了吗?——许多人都在问这个问题。

    从统计数据上看,调控最严厉的一线城市房价的确有所回落。3月份,北京、深圳新房成交均价跌破2万元/平方米,上海新房价环比跌幅最大达7.6%,广州均价跌破12000元/平方米。

    然而,从普通购房者的感受来看,房价下降得似乎没有统计数据显示的那么真切。“我几乎每天都要到附近的售楼处和中介去咨询,尽管看房的人不多,但房价从去年底到现在几乎没降过,有的还在涨。”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陈先生说,政府和媒体都在用数据和例子说房价理性回落了,但自己和身边的朋友同事却感受不明显。

    据记者了解,为了维持房价数据的“稳定”,部分一线城市对高价房暂停发放预售许可证,使高价房无法入市销售,低价房源则加大入市,从而拉低了新房的平均成交价格。

    也正因如此,“下降”了的房价数据和老百姓的感受差别较大。

    房价会下降吗?

    -“限购令”下成交量难反弹,下半年房价或下降

    “总体而言,市场现在十分胶着,房价会不会真的迎来下降的拐点,二季度一定会见分晓。”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朱中一表示。“五一”小长假期间,各地楼市成交出现了小幅反弹,但紧接着,成交量再次大幅下滑。以北京为例,5月2日—5月8日,北京楼市成交量再次下滑,总成交3197套,环比前一周下降39%。“一般来说,成交量大幅萎缩一段时间后,就会传导到价格上。”万科集团董秘谭华杰表示,“今年肯定是调整年,市场会持续萧条,下半年一线城市房价如果下跌,很正常。”

    从企业角度看,房地产企业资金状况进一步趋紧。从已公布的上市房企2010年报来看,资产负债率普遍走高,多数达到行业70%警戒线。

    业内人士表示,经过这段时间的胶着后,更大范围、更明显的降价,更可能成为市场的选择。

    调控会继续从紧吗?

    -调控不会放松,企业不要倒逼政府加强调控力度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在视察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时表示,中央提出要保持房地产价格基本稳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要把一些地区过高的房价降下来、使房价回归到合理水平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要特别关注困难群体和中低收入家庭,使他们住得起房子、租得起房子的决心也是坚定不移的。

    继续坚持的同时,调控随时有可能加强。

    5月1日起,各地按照国家发改委要求,开始对商品房执行“一房一价”明码标价制度。在新制度下,开发商可自行降价,但不得擅自涨价。此举被看作是楼市调控进一步细化、并且直接针对房价的新手段。

    住房城乡建设部主要负责人近几个月来也频繁表示,有关部门一直在密切监测房地产市场的变化,积极进行政策储备,一旦市场出现异动,新的调控政策随时可能出台。“现在和2008年的情况大不相同,当时调控之所以转向,主要是遇到了国际金融危机。”朱中一强调,在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平稳好转的情况下,房地产调控不会放松,只会强化。“无论是企业还是地方政府,都不要幻想调控会在短期内放松甚至转向。房地产协会也一直引导企业,顺应市场形势合理定价,积极促销,不要倒逼政府出台更严厉的调控政策。”

    制度改革跟上了吗?

    -坚持楼市调控的同时,应加快住房制度改革

    在房地产短期调控不断加强的同时,与房地产业长期平稳健康发展息息相关的体制机制改革,却不尽如人意。

    从中央层面看,当前之所以使用限购等行政手段进行调控,甚至不惜牺牲一点经济增长速度,除了希望在短期内稳住市场,也希望能利用市场稳住的这段时间,加强相关制度改革。然而,除了北京等城市改革了土地招拍挂制度,上海、重庆试点房产税以外,其他地方的改革步伐还比较慢。

    如果不能从体制机制上改变目前房地产市场的运行模式,一旦限购令等调控政策放松,需求爆发,房价很可能出现报复性反弹。

    朱中一建议,应抓住当前市场较为稳定的有利时机,从保障性住房政策、土地供应政策、金融信贷政策、财政税费政策等层面,尽快启动全方位改革。力争在“十二五”期末,建立起“住有所居”的住房政策体系。

    核心提示

    坚持楼市调控不动摇,同时加强住房制度建设。如果制度改革不能跟上,不能从体制机制上改变目前房地产市场的运行模式,一旦限购令等调控政策放松,需求爆发,房价很可能出现报复性反弹

来源:新闻晨报

责任编辑:佚名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