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险业务的平稳增长和投资业绩的行业领先,成为中国人寿今年上半年业绩的突出亮点;和以往不同的是,新会计准则下,中国人寿的个险业务,在全国绝对大多数城市地区占据了绝对优势;2009年“重效益”方针下的业务结构转型策略,在今年上半年进一步彰显出成效,首年期缴保费和续期保费实现了大幅增长。但基于资本市场的动荡、业务的扩张和股息的分配,截至6月末,中国人寿偿付能力充足率出现了大幅下滑,中国人寿回应,目前水平为行业最低要求的2.17倍,依然是行业内的较高水平,完全能够满足中国人寿未来一段时期业务发展的需要。
“我想特别说明,寿险公司的个险业务,专指个人缴费型保险业务,有别于由单位缴费的团险业务,因此,个险、银保、电话、网银等渠道实现的个人缴费型保险业务,统称为个险业务,中国人寿在这一领域占据了绝对优势,包括在绝大多数的城市地区。”8月26日召开的中国人寿中期业绩新闻发布会上,总裁万峰如是解释。
中报显示,中国人寿上半年寿险业务规模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总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3%,其中个险业务实现保费收入175.52亿元,同比增长13%。
“针对个险渠道,我们注重提高营销员的综合素质,即专业销售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据万峰介绍,中国人寿集团旗下已经拥有产险公司和专业养老金公司,有关财产险产品和企业年金计划的业务知识,同样对寿险营销人员予以培训,此外还要求其掌握基本的银行业务、证券业务知识。
在城乡发展战略上,中国人寿此次表态,今后将注重城区业务发展,提升公司在城区市场的竞争能力。
“在全国绝大多数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我们的个险业务占据优势,在个险市场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万峰称,新会计准则颁布之后,保费确认尺度发生了变化,各城市市场格局也出现了明显变化。数据显示,中国人寿上半年分红险新单保费占97%,传统险占3%,万能险则少于1%,这使其保费确认率居高。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人寿银保渠道上半年明显发力,据总精算师邵慧中介绍,上半年实现的1836亿元总保费中,银保渠道首年保费占比在70%以上。
显然,首年保费逾七成来自银保渠道的事实,表明银保渠道已经成长为中国人寿最主要的业务渠道。截至6月末,中国人寿银保渠道客户经理、理财经理累计共有4.27万人,较今年初出现了小幅增加,银保渠道销售代理网点达到9.7万个,同期保险营销员总人数达到了73.6万人。
“2010年下半年,公司将紧盯寿险市场的走势,加快期缴业务发展,扩大续期保费的规模。”万峰称。
中报显示,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注重发展长期期缴型业务的中国人寿,今年上半年继续收获这一结构转型的“果实”:在上半年首年保费较2009年同期增长9.4%的基础上,首年期缴保费较2009年同期大幅增长了24.2%,续期保费较2009年同期大幅增长了18.9%。
显然,中国人寿在2008、2009年侧重发展长期期缴型业务的转型策略,带来了今年上半年续期业务的大幅增长。
另外,从占比的角度看,中报显示,中国人寿上半年首年期缴保费占首年保费的比重,由2009年同期的24.50%继续提升至27.82%;续期保费收入占总保费的比重,由2009年同期的37.28%提升至39.23%,由此带来了今年上半年新业务价值的同比增长,增幅高达10.9%;银保渠道期缴业务的明显上升,同样带来了银保业务利润率的提升。
“2009年上半年,我们的经营策略是做大效益好的产品,因此带来了高效益产品保费的较高基数,2009年下半年的经营策略,是注重规模的成长,因此高效益产品的保费占比略有下降,今年下半年,重心依然回到效益的成长上来。”邵慧中称。
中报显示,中国人寿偿付能力充足率从2009年末的303.6%降至今年6月末的217.2%,降幅明显。
“这是受上半年资本市场巨幅波动、公司业务发展和股息分配的影响。”副总裁刘家德称,前期资本市场的持续下跌,带来了资产价值的下降;公司业务的持续发展,产生了对资本金的占用;2009年度股东分红,额度近200亿元,同样构成了影响。
“虽然出现了大幅下降,充足率标准依然是监管最低要求的2.17倍,这在行业内依然是较高水平。”刘家德称。
中报显示,中国人寿上半年取得良好的投资收益:总投资收益率为2.51%,高于保险业1.93%的平均水平。
“在固定收益类投资方面,上半年积极配置高收益的信用债和浮息协议存款,提高存量资产收益率,在权益类投资方面,则及时锁定收益,同时降低持仓成。”刘家德介绍。
中报显示,截至6月末,中国人寿定期存款的投资比例较年初上升了4.5个百分点,股权型投资比例则下降了4.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