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纪录的96万元赔偿额并未改变中国空难赔偿的制度泥沼,伊春空难赔偿陷入僵局
伊春“8·24”空难发生一周有余,悲痛仍笼罩着这个城市。
9月1日下午3点30分,120多位的家属相约从所住的各个宾馆出发,来到伊春市体育局请愿——这里是空难善后处理小组的驻地。
就在两天前,河南航空公司向遇难者家属公布了一份赔偿方案,每位遇难旅客将获赔人民币96万元。尽管这一赔偿金额已经创造中国空难赔偿的最高纪录,但赔偿方案存在的不合理性引发了家属们的争议。
伊春空难总计导致42人遇难,此番请愿的120多位家属是其中30多名遇难者的亲人,分别来自全国各地。家属们排着长队,默默走向体育局大楼,走在前面几排的家属手举着自己遇难亲人的遗像。
经过与门口工作人员交涉后,负责伊春空难善后的深圳航空公司副总裁宋向阳最终走到大楼外和家属们面谈。
看到几位“保镖一样的人”紧贴着宋向阳,家属们喊道:“我们不是来打架的!”
整个谈判过程中,家属们均较为理智,但谈判却没有实质性进展。9月2日上午,深圳航空方面仍然没有实质性答复。伊春空难的善后赔偿陷入僵局。
匆忙赔偿
伊春空难是中国大陆自2004年包头“11·21”空难后,时隔近六年的又一次重大民用客机坠毁事故,世界民航史上罕见的2102天飞行“零事故”的安全记录就此终结。
空难发生后四天,8月28日,国务院伊春飞机坠毁事故调查宣布正式成立,由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梁嘉琨担任组长。
在事故调查组成立当天的首次会议上,梁嘉琨承诺说,调查结果将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要对遇难者及家属和社会都有交代。
中国民航局副局长李健则表示,事故调查涉及飞机各个方面,包括飞机的制造商、运营商、运行人、飞行、维修空管、机务、机场。因此,坠机事故调查将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
事故调查才刚刚开始,两天之后,8月30日,河南航空公司向伊春空难的遇难者家属公布了赔偿方案─每位遇难旅客将获赔人民币96万元。
这份名为《“8·24”飞机坠毁事故遇难旅客赔偿办法》(下称《赔偿办法》)的通知发送给了每位遇难者的家属。《赔偿办法》明确了伊春空难中42位遇难者的赔偿标准包括法定赔偿和非法定赔偿两部分,总的赔偿金额为96万元。其中,法定赔偿为59.23万元,非法定赔偿为36.77万元。
法定赔偿是依据2006年颁布的《国内航空运输承运人赔偿责任限额规定》而得出的。此规定将空难中每名旅客的赔偿金额限定在40万元。随身携带物品的赔偿限额为3000元,托运行李的赔偿限额为2000元,三项合计40.5万元。《赔偿办法》认为,考虑到2006年至200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增加赔偿额至59.23万元。
非法定赔偿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精神抚慰金10万元、遇难者丧葬费补贴10万元、近亲属生活费补贴10万元,以及家属交通食宿补助费6.77万元。
与事故调查的慎重、漫长相比,在遇难者家属看来,这份赔偿方案的出台显得过于匆忙,更为关键的是,这份赔偿方案一旦被家属接受,意味着事故调查结果出来后,家属不得对赔偿问题再提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