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金可投资不动产和私募股权。三大保险股闻风而动高开高走,房地产市场表现平静
■本报记者 侯美丽
千呼万唤始出来。9月5日,保监会发布《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和《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这是今年8月份发布的《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配套文件,首次对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和PE(未上市公司股权)的比例进行了规范。
从最初的政策酝酿,到期间各方利益主体的博弈,再到如今暂行办法的发布,保险资金在制定不动产及PE投资实施细则过程中的一举一动,已经在市场的“放大镜”下久经评议。或许是等待的时间太长,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几位专家均对此反应平淡:“这都是老话题了,比例基本符合预期,没什么好说的。”
不过市场还是闻风而动。9月6日,三大保险股高开高走,特别是在这两个领域运作经验相对丰富的中国平安 ,以涨4.48%收于51.06元。中国人寿涨2.84%收于22.81元,中国太保 涨3.36%收于23.96元。
放行不动产投资的不安
今年以来,虽然国家层面频频出重拳调控,但8月份广州、上海地王再现,万科销售过百亿创下行业记录,房地产市场依然“高烧”不退。就在上周二,北京市昌平区一个新开楼盘还出现了疯狂抢号的现象,甚至有人在现场高呼愿意加价购买。在这个紧张的当口,“4000多亿险资即将进入房地产市场”的消息,让老百姓的心里更添不安。
险资投资不动产实施细则虽然通篇严词禁语,“不能投资商业住宅、不能直接参与房地产开发、不能投资设立房地产企业、投资不动产账面余额不得高于本公司上季度末总资产的10%”等,但也没有让老百姓那根对房地产市场绷起来的弦有丝毫松懈。
一位业内分析人士告诉本报记者,险资如果去投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股权,开发商的资金就更充裕了。虽然相对整个房地产市场来说,这个资金量不大,但可能是个信号,开发商从银行里拿不到钱,还可以找到其他的融资渠道。
而保险公司曲线进入房地产市场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中国人寿借助旗下国寿地产有限公司(前身为北京中保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建设了中国人寿大厦,通过中国世贸投资有限公司国寿持股32.5%投资中国国际贸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世贸持股50%),再投资控股中国国贸(国贸中心持股80.1%)。而中国平安也早已依托旗下的平安信托与地产商积极合作,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开发商业地产项目。
对于险资开放不动产投资渠道的消息,依然热闹的房地产市场反应平静。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顾云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虽然表示是利好,但同时表示:“房地产市场目前的投资量是几万亿,一年的销售额也有三四万亿。”
PE“大蛋糕”待分享
随着保险资金投资PE实施细则的出台,全国社保基金在PE领域终于有了同壕作战的战友,将彻底告别其作为国内唯一的大型人民币LP(有限合伙人,即PE/VC的投资人)的孤独感。
按照保监会规定,保险资金投资PE的账面余额不高于本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5%,以4.17万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上限计算,将有2000多亿元险资进入PE领域。这对PE意味着什么呢?
“PE这块能做的保险公司早就在通过变通的方式在做了,实施细则出台在宣传上的作用和长远的意义还是比较大的,但短期内保险资金不会着急进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承惠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张承惠建议,在具体项目的选择上,保险资金可以关注一些符合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的项目。出于对资金安全性的考虑,要选择风险比较小、价格中长期会上升的项目,近期来看,资源型、创新型和绿色环保项目都比较稳妥。
“保险公司做PE最大的问题是对行业不了解。即使同一个行业内的项目,也可能张三做A项目盈利,李四做B项目就亏了。另外PE是有限合伙人制度,和投资项目团队的合作也很重要,通常这些项目的领头人是技术人员,不懂管理和市场,以前有很多沟通不畅导致合作失败的教训。”张承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