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中国金融 >> 正文内容

“买外汇发人民币”造成货币多发

来源:上海金融报    作者:胡海鸥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27日

  人民币发行过多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但是,对它原因的主流判断却并不能令人信服。许多学者和官员都认为,国际收支顺差太大,导致人民币发行过多。笔者却认为,是人民币发行过多导致国际收支过多,而且只要实行买外汇发人民币这种方式,一定会导致人民币的多发。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结售汇制度,出口企业获得外汇之后要按规定卖给人民银行,人民银行按一定的比例发行人民币。在这个基础上,国际收支持续巨额顺差,势必造成人民币发行过多,所以官员和学者对于货币发行过多原因的主流判断,也并非完全不合理,但是,这只是依据现象,而不是本质作出的判断。

  按照经典的汇率决定理论,一国国际收支将导致该国货币升值,然后进口增加,出口减少,国际收支顺差缩小,甚至消除,所以不会发生像我国这样长期持续巨额的顺差。经典论断的前提是货币发行与国际收支状况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以美英国家为例,他们的货币发行以买国债或者再贴现商业票据的方式进行,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国际收支顺差再大,本币发行不变,外汇进来多了,本币就相对减少。当然本币要升值,出口困难了,国际收支顺差也就缩小。也就是说,按照他们的货币发行方式,一国几乎不可能保持长期持续巨额的国际收支顺差。而我国的情况却与经典理论的论断有根本不同,我国已经有了将近20年的顺差,近五年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同时,国际收支顺差仍有大幅度的增加。其中原因甚多,最主要的是我国的货币发行与外汇挂钩,外汇进来多,人民币发行也多。尽管政府说是按某个一篮子货币的标准发行,但不管怎样,只要人民币发行随外汇增加而增加,人民币相对数量的减少就有限,人民币升值就难以到位。国际收支顺差不仅难以消除,还将继续存在,人民币发行就会继续增加。

  可见,国际收支顺差过大导致人民币发行过多只是现象,而人民币发行过多导致国际收支顺差才是本质。而且,人民币供给自创对人民币的需求,因为人民币供给过多阻碍人民币升值到位,国际收支就持续顺差,外汇进来,对人民币的需求增加,如此循环,则难免使人民币供给越来越多。

  买外汇发人民币不仅是我国面对国内外经济压力的现实选择,更是我国传统货币理论局限的表现。如果仅仅由于我国经济增长压力太大,而不是认为这种发行方式有局限,我国就不会选择这样的发行方式。可偏偏依据传统货币理论的推导,买外汇发人民币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

  毋庸讳言,我国的就业压力非常之大,温总理去年曾经说,我国的失业有2亿,缓解如此巨大就业压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最好方式,莫过于限制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这样才能有足够的订单和就业机会。这只是我国买外汇发人民币的一个外在原因。

  改革开放之前,买外汇就是我国人民币投放的重要渠道。按照我国当时的理论,货币流通要为商品流通服务,外汇相当于商品,出口越多,外汇收入增加,人民币要对应发行,这就能实现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相适应。如果国内发生物价上涨,只要从国外买入商品,投入国内市场,就能把上涨的物价打压下去。所以按照外汇收入发行人民币是没有问题,不容置疑的。这样的理论逻辑在国际收支顺差很少的情况下问题不大,一旦达到今天这样3万多亿美元的顺差规模,买什么什么涨,甚至什么都没买,只要市场形成这样的预期,国际炒家就会兴风作浪。他们推高国际市场的价格,并把责任推到我国身上。此时我们买进的外国商品都贵了,不仅无法把国内的物价打下来,甚至还会进一步推高国内的物价。

  不仅如此,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相适应的理论,也偏离了现代货币理论与操作的轨道。我国传统货币理论是依据MV=PQ的著名公式展开的,也就是货币量乘上货币流通速度,要等于物价水平乘上商品产量。如果货币量多了,物价要上升,而商品量多了,物价会下跌,所以货币流通要与商品流通相适应。但是,这样的理论假定所有的货币都在流通中与商品相对应,而没有货币退出流通,实际上没有讨论由人们持币倾向所决定的货币需求,更没有讨论持币倾向对物价的影响。不讨论货币需求只追求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相适应,而不会用利率来调节货币供求,这就使我国货币理论与货币发行,都走上与其他国家不同的轨道。因为美英等国买卖国债,再贴现商业票据发行货币,这就将货币供给与利率连在一起,并使利率成为宏观调控最重要的手段。

  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相适应的理论还会加剧经济的波动,因为商品量多时货币供给要多,商品量少时货币供给要少,这就是在经济繁荣时货币供给多,对过热的经济火上浇油,经济萧条时无法增加货币供给,对偏冷的经济雪上加霜,从而根本无法实现逆经济风向行事的现代宏观调控。更不用说,现代的商品量无法计量,不仅有冷背残次,更有新产品的进入,还有现货,期货,甚至货币的本身,所以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是无法相适应的。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理论还与现代的产权明晰要求相悖。因为货币是国家的负债,它的发行要用国家的资产为担保,只有在计划经济中,所有的资产,包括外汇等都是国家的,国家再据以发行货币,才能实现国家资产负债的对等。现在出口企业的外汇已经不是国家的,而人民银行却能对之发行人民币,这就显然不符合现代社会经济主体资产负债平衡的要求。

  显然,买外汇发人民币的方式是不可取的,不仅因为它的理论前提有问题,更因为它在实际操作中已经造成了人民币发行过多,所以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改变人民币发行方式,把买外汇的发行转移到买国债上来,这不仅可以以国家的资产为货币发行的担保,而且,切断了货币发行与国际收支状况的连接,使人民币汇率的波动,能够发挥调节国际收支的作用,从根本上解决人民币发行过多。因为买外汇发人民币也是刺激出口、增加我国总需求的无奈,所以刺激内需,使之取代外需,保障我国总需求,才能创造改变人民币发行方式的必要条件。

  (作者系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教授)

分享:

来源:上海金融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