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香港商报 作者:顾安安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01日
中国银行业近年的发展可谓如日中天,其规模扩张程度、资产及利润水平上升等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今年一季度,银行业总资产突破「百万亿」大关。不过一些专家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不无忧虑地指出,绚丽的数据下掩盖着各种隐患。总资产快速增加、赢利水平提高的同时,房地产泡沫及金融体系的巨大风险也在持续积累。对于银行自身来说,随着紧缩政策不断深入以及新监管指标的发布,信贷与资产扩张带来的资本充足率危机逐渐显现,引发市场对银行再融资潮的普遍担忧。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 赵锡军
只要中国的宏观经济不走向衰落,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速度,银行的市场和业务就不会出现急速收缩。这一点至少在这几年不会有根本性变化。当然,银行自身管理水平有差别,在经营上难免有好有坏,但总体上还是在不断完善的。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易宪容
以规模扩张程度、资产增加速度、利润水平上升状况而论,中国的银行业都达到前所未有的国际水平。如此发展繁荣,很大程度上在于政府政策性资源的注入。中国银行业在表面繁荣的背后已积聚了大量风险。
中国银行业面临衰落?风险警示频密发布
连日来,不断有国际机构及学者对中国银行业未来风险提出警示。
5月16日,美银美林发布报告称,约占25%-60%的银行贷款总额的「表外业务」,随着政策的收紧巨量激增,将破坏内地商业银行表面上看起来强壮的资本和拨备。
5月25日,标准普尔发布最新报告称,受通胀以及紧缩措施可能引发的经济增速放缓影响,未来三年内内地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将明显上升,银行资本回报率也将相应下降。
标普在这篇题为《对中国银行业而言,长痛不如短痛》的文章中认为,过去由于信贷急速扩张,贷款发放中的一些潜在风险被过剩流动性掩盖,随着货币紧缩政策的持续,相关风险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逐渐显现。
标普预测,在极端情况下,未来三年累计新增不良贷款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率将达5%-10%,中国银行业资产回报率将下降至0.3%-0.5%。所谓极端情况,是指贷款利率大幅上升给企业信贷成本带来过大压力、企业因通胀对盈利能力挤压严重以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得不到政府支撑。
几乎同时,国内多位学者也分别撰文警示中国银行业风险不容忽视。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日前连续发文指出,建立在政府政策性注资及政府隐性担保的基础上的内地银行业,在信贷无限扩张的同时,已积累了巨大的金融风险,并且这种风险将转嫁给政府和整个社会。广东金融学院副院长陆磊更是作出「中国银行业必将面临衰落」的预言,成为当下最为悲观的论调。
高速扩张规模超百万亿
危若「超载自行车」
中国银行业前景真的如此糟糕吗?从现状来看,情况好像还不错,甚至可用「如日中天」来形容。其规模扩张程度、资产及利润水平上升均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工行成为世界最赚钱银行,四大国有银行均进入全球银行前十榜单。中小银行也毫不逊色,英国银行家杂志《The Banker》指出,目前中国已有84家银行业者跻身全球前1000大榜单,多于一年前的52家。
中国银监会5月1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3月末,中国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2635亿元,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合计本外币资产总额突破百万亿元,达101.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9%。正因如此,目前市场仍对内地银行业普遍看好。
不过,陆磊却在文章中称,银行总资产增长已经成为投资者的沉重负担。从纵向看,如果银行业资产增幅仍保持目前17%-20%区间的话,不到4年时间内,银行业总资产还将翻一番。
按照陆磊的统计,照此规模,即便不出现任何不良贷款,即便全部银行不吃不喝,所有的收入都用于补充核心资本,假设息差在4个百分点左右,而资本充足率保持8%,在未来4年中总资产翻番,就需要补充4万亿元附属资本。经济评论员叶檀将银行业的这种规模扩张之路,比喻成「超载的自行车」,「一旦速度下降就会难以控制」。
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1.8%,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8%,分别比2010年末下降0.4%和0.3%。对此,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向本报记者指出,资本充足率下降主要是由于业务扩张导致资本消耗所致,只要不低于监管目标太多,不会造成很大问题。银行应适当放缓扩张速度,好好「吸收」和「消化」目前业务。「这意味着,银行体系可能进入一个总资产扩张的低增长期。」
高增长源于政策性注入
信用扩张过度积聚风险
易宪容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认为,若仅以规模扩张程度、资产增加速度、利润水平上升状况而论,中国的银行业都达到前所未有的国际水平。但内地银行业之所以如此发展与繁荣,很大程度上在于政府政策性资源的注入。中国银行业在表面繁荣的背后已积聚了大量风险。
根据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到2011年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75.73万亿元,而2000年末仅为13.25万亿元,10年时间增长了572%。「中国已把美日两大经济体的货币量远远抛于身后,但中国的经济总量刚刚超越日本,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
易宪容表示,M2的快速增长是国内银行信贷快速无限扩张的结果。「信用扩张过度,必然给整个金融体系造成巨大潜在风险。」他指出,2008年下半年,政府全面放松了对银行信贷的数量规模管制及价格管制,使得内地各商业银行主动开闸放水,以信贷规模的快速扩张与增长来体现其银行的市场竞争实力。
据他回忆,在当时的政策氛围下,用户申请银行贷款无需经过严格审批,各商业银行以高激励来快速扩张以增加其信贷规模。「不少商业银行给信贷员的激励为每贷款一亿元就可获得25万-30万元奖励。在这种条件下,谁的信贷规模扩张速度快,谁就是胜利者;谁信贷规模扩张慢,谁分得的利益就小。」
易宪容表示,在这种不计成本、不计代价,并且可以将其信贷风险完全转移给国家及整个社会的背景下,从2008年11月到2010年12月的短短26个月里,银行信贷增长近19万亿。「如此一来,银行的总资产快速增加了,银行赢利水平提高了,但国内房地产泡沫也吹大了,同时,国内金融体系的巨大风险也积累起来了。」
他向记者指出,2010年,中央政府意识到国内银行信贷无限扩张风险的严重性,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到稳健,从2010年开始收紧信贷、下半年进入加息通道后,银行业的业绩增长逻辑上从「以量补价」为驱动转化为「以价补量」。这给银行业带来不小的挑战。
流动性调控不断加码
资本充足率陷入危机
今年,监管层陆续出台新规,流动性调控不断加码。目前,大型银行存准率再创21%的历史高点,中小金融机构将达17.5%。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4月,银行体系人民币存款增加3377亿元,同比少增8325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净减少4678亿元。在今年存款压力明显高于去年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面临巨大考验。
更为严峻的是,因担忧信贷风险可能上升,银监会甚至上调了之前8%的资本充足率。今年3月公布的监管新规提出,正常条件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和10.5%。其中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比过去提高0.5%。
尽管这一资本监管新规在明年1月1日执行前仍有半年的缓冲期,但不少商业银行已备感融资压力,同时亦引发市场对银行再融资潮的普遍担忧。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尹中立认为,一般来说,银行补充资本金的渠道有三个途径:一是利润留成,依靠自身积累;二是通过资本市场来补充资本金,发行股票或债券融资;三是私募扩股,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或原有股东增加投资来达到增加资本金的目的。「但是对于中国银行业来说,这三条途径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尹中立分析指,中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比较低,而业务扩张速度又很快,靠银行自身的盈利积累难以补充资本金。若从资本市场融资,因内地股市存在融资功能缺陷,也难以满足银行业对资本金的大量需求。
赵锡军向本报指,许多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了资本充足率不足和信贷扩张带来的问题,透过公开的渠道发行、增发或配售一些股份,募集普通股来补充资本,也有银行发行次级债来补充资本充足率,还有一些银行通过私募和增资控股的方式来募集资本金。
不过,针对这种发债补充附属资本与利润补充核心资本的行为,平安证券一位银行业分析人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银行可能暗渡陈仓,规避监管,问题仍然存在。利润无法满足补充资本金的需要,虽然利润持续增长,但资产泡沫扩张更快。「银行大规模融资的影响在经济上行期的时候一切都好,一旦经济进入到震荡下行期,银行暗藏的资产风险都会暴露出来,导致坏账的急剧增加。」
监管层加紧调控风险
学者:银行业未到衰落边缘
对于陆磊「中国银行业必将面临衰落」的判断,赵锡军并不认同,「中国银行业还没有到衰落边缘,至少从目前来讲,中国银行业的盈利状况、经营的宏观环境还是不错的。」
他认为,单凭M2增长和银行总资产扩张两个数据,是无法得出银行业走向衰落这个结论的。「只要中国的宏观经济不走向衰落,总体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速度,银行的市场和业务就不会出现急速收缩。这一点至少在这几年不会有根本性变化。当然,银行由于自身管理水平有差别,在经营上难免有好有坏,但总体上还是在不断完善的。」
赵锡军表示,监管部门也在不断强调银行业的规范管理和风险控制,「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正在不断进行监管指标的调整,让银行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适度发展。」
「从落实新的巴塞尔协议开始,不断有新的监管指标开始贯彻落实。还进行了一些配套治理风险的做法,比如从去年开始治理地方融资平台、暂停银信合作等,这些都是相对风险偏高的业务。」他并指出,「央行还建立了『宏观审慎的政策框架』,针对资本充足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出台所谓的『逆周期』政策,从政策和管理的角度帮助银行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赵锡军表示,要解决银行「融资怪圈」问题,最根本的还是需要进行金融体制综合改革。另外还要通过建立现代银行制度与体系,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与管制结构,减少资产扩张带来的风险,增强银行业竞争力。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