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要闻 >> 正文内容

争利后三峡 地方政府疯抢千亿投资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15日

一本厚厚的规划,预示着三峡工程正式进入“后规划”时代。

5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下称《后续规划》)。

《后续规划》在肯定了三峡工程在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方面发挥综合效益的同时,也指出其在移民、生态、地质灾害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包括蓄水后给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带来一定影响。

整个“后三峡”规划,获批的后续投资额达1238亿元。其中多数将投入移民安稳致富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其所涉及的投资区域,已不完全限于三峡库区所处的湖北、重庆,也涉及长江中下游干流两岸、洞庭湖和鄱阳湖区、河口区等可能造成影响的省份。

多年来,地方政府争取项目落地,围绕着三峡的“后规划”进行了激烈博弈,最终遂愿。这一结局,也将拉开更多争夺大型水利工程“后续投资”的序幕。

利益攸关方博弈

 

多年来,地方政府为分享项目,围绕着三峡的“后规划”进行了激烈博弈;1238亿元投资规划的落地,或将拉开更多争夺大型水利工程“后续投资”的序幕

5 月18日,《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下称《后续规划》)出炉。三峡工程的后期规划,虽在学术界早是共识,但其规划的出炉却等了4年。早在2007年,重庆市与湖北省就不断向国务院打报告,希望三峡工程建成后,国家能延续或调整优惠政策,以适应运行管理期的需要。

重庆市最早提出设想,认为三峡工程进入正常运营状态后,移民、库区生态环境、地质灾害等遗留问题尚未完全解决,需要在后续工作中逐步完成。当时,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下称“三峡办”)也表达出了类似意愿。

按照最初规定,三峡工程一旦建成,进入运行管理期,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就随之撤销,其国务院办事机构三峡办将划归水利部。

一波三折

2008年9月,在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16次会议上,三峡工程后续工作敲定,确定由三峡办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研究提出三峡工程后续工作方案,报国务院审批。

2008年10月,三峡办组织编制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纲要,选择湖北、重庆部分地区进行规划试点,并在水利部长江委员会(下称“长江委”)编制的《三峡水库可持续利用综合规划研究报告》基础上,编制《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纲要》(讨论稿)。

按照当时的设想,后期规划编制和通过都不会太困难,2009年应该可以颁布实施。但实际上,推进工作遇到意想不到的阻力。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仅就规划的名称,就产生了两派截然相反的声音。

一派认为,三峡工程既已建成完工,则无“后规划”一说;另一派则认为,工程归工程,但三峡库区仍面临移民致富、生态环境等相当多的后续工作,急需一个整体规划进行统筹。

2009年春节,时任三峡办主任的汪啸风,会同重庆市副市长谭栖伟、湖北省副省长田承忠等相关人员在北京开会。

据知情人士透露,会上汪啸风承认规划推进遇阻。他表示,国务院在征求各部门意见的过程中,“有一些部委持有不同意见”。

2009年2月,国务院批准了三峡办上报的《关于开展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的请示》。

2009年3月26日,三峡办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领导小组首次召开全体会议,部署后续工作的规划编制。一个月后,规划编制工作启动,长江委被委托承担规划编制的总成任务。

长江委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原局长翁立达是参与编制的专家之一。据其回忆,编制的时间相对紧迫,仅用了5个月就完成规划初稿,先后经过了近20次大规模修改。

按照原计划,2009年11月可通过审议,12月通过国务院审批。但实际上,初稿完成后直到2011年才获得通过。

延迟的主要原因,在于这次规划与以往不同,并非由地方政府先调研拿出初稿进行汇总,而是“倒过来,湖北、重庆两省市不制定规划,只报项目”。

由于地方政府希望获得大量的后续投资资金,导致项目金额一度超过4000亿元。

“基层就是希望项目越多越好、越大越好,就拼命报,某县就报出了1000多亿元的项目。”知情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透露。

在一次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会议上,国务院一位领导说了一句“后续工作很重要,但投资不能超过三峡工程的建设投资”,最终才给规划项目定了调。最后,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奔赴各地,对申报项目进行一一审核,并最终砍掉大部分项目,再进行二次申报。至此,《后续规划》才算走上了审批的顺车道。|

分享: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