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中国金融 >> 正文内容

各银行玩起票据游戏 银行业务经理揭信贷"消失"秘密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徐子莫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21日

  6月20日,央行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而10日之后,各家银行将迎来备受关注的银行年中考核。

  在资金面干旱以及信贷规模受限的双重背景下,一方面,协助银行消掉规模的“影子”票据悄然登场,“拉存缩贷”成了银行的主旋律,理财产品发售、贴息存款、月末冲量等模式逐渐成为银行获取资金的主要渠道,另一方面,民间借贷再次上演2008年的火爆场景。

  就如皮影戏一样,幕布上仅有一个人物出现,幕布后表演者的手中却握着很多根操控杆,所有环节,丝丝紧扣。票据业务也如此。

  截至昨日(6月20日),月度日均存贷款比考核制度已经正式实施20天,在10日之后,银行也将迎来年中的考核,这个时点无疑对银行而言是个无形的压力。而随着近期央行再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原本就勒紧“裤腰带”的银行,现在更成了“铁公鸡”。

  这一严峻现实对于一直游走在“灰色地带”的票据业务,则更是雪上加霜。

  《每日经济新闻》调查发现,沪上部分银行已经停掉贴现业务,即便是贴现,目前的利率已经处在一个新的高位。

  “事实上,票据业务的水很深,银行甚至可以利用上千亿的票据来消规模,”某小型银行票据中心业务经理毫不隐晦地指出。警惕票据贴现业务出现负增长

  民间的票据融资通常涉及银行相关人员、中介、收票人、企业。

  急于贴现的企业,找到中介之后,就会有一个协商的利率,然后由中介转手给银行相关人员,而这些通过中介贴现的票据,都比银行的利率要低,并且手续简单,资金能当天到账。

  “票据中介跟银行这些科室的工作人员关系不一般,虽然银行公开报价只有千分之几的差别,但是中介的利润就是靠这千分之几。你算算如果有1个亿,那么利润呢?”票据老江湖沈公(化名)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

  沪上一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内部人员透露:“我们行3月接到总行通知,只开票不贴现。但是据我所知,行里还是有人在干,不是一个部门,具体如何操作,这个还真不知道。”

  事实上,除光大银行和农业银行之外,14家上市银行5年以来披露的年报显示,银行(不含集团数据)开出承兑汇票呈几何上涨,2008年开始,各家银行的贴现业务无一例外都呈下降趋势。

  近3年以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的票据贴现业务已经出现超过50%的负增长。

分享: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