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23日
新华社北京6月23日电 题:夏粮“八连丰” 粮价为何涨?——三问中国粮食增产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张辛欣、杨玉华、涂超华
农业部21日通报显示,全国夏粮收获进度已近九成,今年夏粮增产已成定局,将实现“八连丰”,创下半个世纪以来的纪录。
过去“逢灾必减”,如今异常天气频发也年年丰收,这真实吗?中国夏粮“八连丰”之下,小麦等粮价为何还涨价?在当前“旱涝急转”之下,全年粮食生产走势如何?带着公众提出的一系列疑问,“新华视点”记者进行了追踪调查。
6月20日,遭受洪灾的江西德兴市皈大乡定坑村农民抓紧时机补栽秧苗,弥补损失。(记者周科摄)
一问:异常天气频发,夏粮为何“八连丰”?
持续干旱、低温、强降雨……去冬今春异常天气接踵而至。中国气象局气候监测显示,在河北、山东、河南等六大小麦主产区,去冬今春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五成以上。其中安徽、江苏平均降水量为1954年以来同期最少。黄淮海地区主产省超过四成小麦受旱,旱情持续超过100天。
“逢灾必减”曾是我国粮食生产多年的写照,面对今年的持续旱灾,夏粮却仍然丰收,不少人充满疑问。
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胡元坤坦言,今年夏粮生产是在连续7年丰收基础上展开的,起点高、难度大,再获丰收相当不易。
安徽颍上县种粮大户左中军深有感触。尽管遭遇持续旱灾,今年他的小麦亩产还是超过1000斤,与上年持平。“多亏农业技术员指导抗旱,政府还免费发放返青肥等补贴,帮助我顺利战胜了旱灾。”
今年,抗旱保粮的国家行动力度空前。国务院自今年1月起,50天内召开4次常务会议和2次全国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粮食和农业工作,新增129亿元资金支持粮食生产和抗旱工作,全面启动2011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调动了地方政府和种粮农民抗旱保粮的积极性。
“这些政策措施中,有些内容在我国粮食发展史上是少有的。”胡元坤说。
“老天最后关头也帮了一把忙。”胡元坤说,5月7日至10日,北方冬麦区大范围的降雨来得比较及时,前期旱情重的地方降雨较多,缓解了旱情。同时,这场雨还起到了冲刷蚜虫等防病虫作用。
中国气象局农业气象中心主任毛留喜表示,灾害频发还能取得好收成,这一方面说明极端天气不等于对农业生产造成极端危害。另一方面说明我国的抗灾能力有了提高。比如,灌溉能力增加,防灾面积增加,政府补贴加大,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救灾能力。
正是由于抗灾保粮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到2010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4年超过1万亿斤,打破了粮食生产“二丰二平一歉”的5年波动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