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赣州政经 >> 正文内容

在“江南沙漠”创造绿色奇迹的人

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作者:龚波华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29日

    人物小传:

  邓经镗,中共党员,1949年生,原兴国县水保局高级技工,先后38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或优秀共产党员。1989年获全国水利系统劳动模范、江西省劳动模范,同年9月被评为全国劳模。他几十年如一日,一直战斗在被国内外水保专家称之为“江南沙漠”的兴国县荒山治理第一线,让山川披绿,江河安澜,林兴民富,在“沙漠”上实现了绿色王国的梦想。

 

邓经镗在山地指导果树管理。通讯员黄志勇摄

  行驶在兴国县龙口乡境内,记者不时被公路两旁的绿色所震撼,青山如画,绿海莽莽。而就在30年前,这里却是山荒岭秃、地瘠人贫,植被覆盖率只有8%,平固江两岸沟壑纵横,沙砾遍布,被国内外专家称为“江南沙漠”。如今,这里在被日渐增多的植被所覆盖。邓经镗就是这些林地的播绿者之一。

  回忆起30年前,邓经镗说:“我们这儿靠山山崩、靠水水淹、靠树树倒……”面对日趋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被人们称为“江南沙漠”的穷山恶水,邓经镗却立志要改变家乡的面貌。上世纪70年代末,兴国县委、县政府决定对荒山进行全面治理。邓经镗从广播里听到“打造一个山川秀美兴国”的消息后,心情异常激动。当时还是龙口乡水保员的他当即主动承担了该乡石角塘荒山治理的任务,并在全乡的治山动员大会上立下了“不治好石角塘,决不下山”的军令状。

  一回到村里,他就和村民背起铺盖卷在山下搭起了窝棚。经常天不亮就出去,挖坑、栽树,午饭在山上吃,不到天黑不回来。天热的时候,每人上山带一大壶水。有时出汗太多,带的水不够就喝山里的水。

  石角塘当时山荒岭秃、地瘠人贫,在全乡7万亩的山地面积中,中、强度水土流失面积就有6.3万亩,植被覆盖率只有8%,夏季地表温度近70摄氏度。在这里栽树治山,邓经镗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要治山,首先要有大雨冲刷荒山表面石土的有关数据。于是,每当下大雨的时候,邓经镗就往山上跑,观察、记录水土流失的有关情况。一次午后,邓经镗正在山下窝棚里整理有关数据,外面突然雷电交加,顷刻下起大暴雨。为了得到第一手水土流失资料,邓经镗不顾一切,穿着背心就拼命往山顶跑,刚到半山坡就被一股洪流卷着泥沙冲到了一个山窝窝,半截身子都被泥石流埋住了。由于雨水太大,加上雨水冲下的泥土和石头太多,他只得靠双手爬到山顶,并在大雨中记录有关数据。

  泥石流是荒山种树的最大威胁。“补了死、死了再补,一定要种活”,老邓很执著,木荷、枫香、黄檀、马尾松、胡枝子,这些适应荒山的树种就是老邓最亲密的伙伴。邓经镗是勤劳的,更是智慧的。在治理该乡芦溪村荒山的过程中,他凭借积累的经验摸索了荒山综合治理的“五结合”方案:即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治山,将深挖山塘与修水渠相结合以治水,将发展经济作物与扩大水稻面积相结合以种田,将水保林、薪柴林、果茶林、用材林相结合以造林,将扩修机耕道与接通公路相结合以修路。方案制定后,他和村干部把山地治理的任务具体落实到各家各户,打响了芦溪村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战斗。五年中,全村共计新开公路5公里,修梯田311.6亩,旱田改水田380亩,并在水土条件较好的山脚山窝种植板栗、杨梅、柑橘等经济林5万多株,造林6000余亩。芦溪人给大山一分情谊,大山给芦溪人十分厚爱。村里粮食年年稳产高产,人均口粮增加了187公斤,人均收入增加了179元,山地林业总产值比治理前提高了11倍,牧业产值增加了3万元。1986年,芦溪从过去的穷困村一跃成为全省闻名的“水保先进村”,芦溪村也成了当时的“小康村”。

  30年风雨无阻造林路,换来了荒山披绿装。在邓经镗等第一代荒山治理者的示范下,兴国县掀起了一次次绿色革命的高潮,经过30年的艰苦奋战,兴国县全部消灭了宜林荒山,森林覆盖率由1982年的27.5%上升为73.3%。如今,邓经镗虽说已经60多岁了,但他却在山上找到了自己的乐趣,每年仍会到山上栽树。看着山上碗口粗的松树,他乐呵呵地说:“作为一名老党员,总要留点什么给子孙后代,就留一点治山治水的经验与精神给他们吧!”

  本报记者龚波华

分享:

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2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