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信息时报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28日
农村孩子入学时还会收到包含校服、内衣等必需品的“大礼包”。
印度媒体称科技大亨纳达尔(右)在进行“激进的教育实验”。
纳达尔(左)目前60%的时间致力于慈善事业。去年,他把1.25亿美元捐赠给纳达尔旗下的慈善基金会,由女儿罗斯尼(右)管理。
该小学让从未接触电脑的农村学生拥有足够的设备使用。
信息时报综合报道 据美国媒体近日报道,这个月,印度科技大亨希夫·纳达尔捐款兴办的第二间私人学校准备迎接一批特殊的新生:他们来自印度北方邦奥兰加巴德的最贫困农村家庭,家庭年收入不足10万卢比(约人民币1.5万元);他们是当地最优秀的学生,在国家组织的五年级考试中获得数一数二的好成绩。
这所学校叫维迪亚学校,每年为每位学生投入3200美元(约人民币2万元),向他们提供六年级至十二年级的免费“精英教育”。媒体称,这是纳达尔进行的“激进教育实验”,纳达尔则表示,这是一个“也许在自己有生之年都看不到效果的教育信念”。
理念:用大学资源教育小学生
奥兰加巴德是印度最大的邦,拥有人口2亿,超越巴西一国人口,与印度其他地方一样,这里的城乡教育差距非常大,来自贫困农村的孩子很难与城市学生竞争。市值达50亿美元的科技公司HCL创始人希夫·纳达尔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于2009年建立了第一所维迪亚学校,招收了200名六年级学生,他们的入学要求只有两条:来自贫困家庭、学习成绩优异。学校每年为每个孩子投入3200美元,这相当于印度大学培养一个工程学学生的花费。
维迪亚学校崭新的现代化教学楼,明亮通风、配备计算机的的课室与附近公立学校的拥挤、破旧形成鲜明对比。为了让这些农村孩子拥有与城市孩子一样的“起跑线”,新生入学的第一天,他们就会收到一个“大礼包”,校服、睡衣、运动服、T恤衫、短裤、内衣、鞋子、拖鞋,甚至牙膏等必需品一应俱全;每顿饭供应牛奶、鸡蛋、麦片粥等营养餐;学生不仅能使用计算机,还可以看电视、电影、听音乐、玩游戏;合唱团、辩论赛、猜谜等校园活动也很丰富。维迪亚学校的校长B·班纳佳自豪地表示:“新生来校几个月后,体重普遍增长5~6公斤,长高2~3英寸。”
目标:培养出未来总理
据悉,第三间维迪亚学校正在筹建当中。它为小学生提供大学生才能享受到的“精英教育”,创始人纳达尔至今已经投入4亿美元(约人民币26亿元)兴办学校,未来5~7年,他还将捐出超过6亿美元(约人民币38亿元)从事教育慈善业。如果纳达尔履行诺言,他将成为捐款超10亿美元(约人民币64亿)的富豪之一,目前,全球只有20人有资格加入这个“慈善家俱乐部”。
至于办学目的,纳达尔表示,印度已经有够多工程学院了,但是培养政治家和领袖的学校却凤毛麟角。他表示,只有这些人才能提高印度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出一名从这些学校走出去的总理。”除了小学,纳达尔还在新德里附近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程学院,预计下月开张,第一批学生免学费,未来将扩建成包括商科、人类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大学。与印度传统的3年制大学不同,纳达尔大学将采取4年学制,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
专题文字 真水
人物
印度“比尔·盖茨”:
不求慈善事业“开花结果”
现年65岁的纳达尔坐拥56亿美元(约人民币362亿元)资产,是印度最早开始投身慈善事业的富豪之一,曾入选《福布斯》亚洲慈善英雄榜。
据悉,他兴起为助贫困农村学生办学的念头源于自己的农村背景。纳达尔的父亲是一名地区法官,他在家中8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7。由于父亲的工作关系,他小时候经常转学。与城市学生接受双语教育不同,纳达尔一直上印度语学校,直到22岁才开始学英语。他在大学就读电子工程专业时发现,城里孩子的竞争意识很强,因为他们的一切都是靠自己争取来的。他还发现,大学不允许跨学科学习的教育制度无法满足他的学习欲望。纳达尔说:“为什么工程系的学生不能学物理?我的学校将改变这一现状。”
尽管倾囊做慈善,纳达尔却不要求这项事业“开花结果”。印度媒体评价,纳达尔的维迪亚学校是一项“激进的教育实验”,而他自己则认为,未来5~10年都看不到这些学校的影响力,“这是一个信念,我也许在有生之年都看不到任何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