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金融报 作者:周轩千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12日
银行理财产品已渐入寻常百姓家。但在挑选产品的过程中,投资者常会陷入误区。银行理财产品究竟该怎么买?上海银行理财师在此为投资者支招。
要选对银行每一家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银行的企业文化表现在理财产品的风格中。外资银行敢于发行大量复杂的结构性产品,跟其在国外面对的客户在投资理财中更成熟有关。而外资行的产品常同时出现在收益率的红榜和绿榜前列,这也是其产品高风险与高预期收益并行的结果。有些银行投资风格谨慎,产品收益也比较“中庸”,既不会太高,也不会太低。
莫人云亦云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最好本人向银行了解,直接和理财师交流,不能人云亦云,完全以媒体或专家的意见为主。好的理财师能为客户答疑解惑,晓以产品的利弊,给客户一定的自主选择空间,而不是只推荐某款产品,或只宣传预期收益却不提风险。
此外,在较深层次上,如果某银行的考核机制合理,如理财经理的收入不是简单地与产品销售额挂钩、而是与客户购买产品后资金的增值度挂钩,就会比较值得投资者信赖。
不以收益率论英雄当前,市场上缺少专业的第三方银行理财产品评级机构和体系,媒体和专家的以讹传讹放大了不专业排名的误导效应。例如,某第三方机构统计后得出结论———“今年上半年共有7731款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到期收益率跑赢5月份CPI增速5.5%的产品只有186款”。这样过于简单的比较,至少有两个“期限错配”之处。
其一,统计中的银行理财产品期限较短,被用来比较的收益率是年化收益率,并非投资者过去一年中在这款产品上所获得的真正收益。其二,CPI是动态的,且具有当月的时点性,不能简单地将5月份CPI和4月份到期的银行理财产品相比。今年上半年
CPI基本呈逐月走高之势(前6个月分别为4.9%、4.9%、5.4%、5.3%、5.5%和6.4%),若按照这种不合理的比较方法,CPI越高的月份,越容易让年初的产品相形见绌。“理财产品当前收益可能低于CPI,但下半年随着CPI回落,产品可能会保持当前收益率或降幅小于CPI降幅,直至胜过CPI。”上海银行理财师表示,“从全年平均来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和CPI两者应该会比较接近。”
具体挑选银行理财产品时,投资者不能仅以收益率论英雄,这是因为预期收益率并不等于实际收益率;高预期收益率通常意味着高风险,投资者更应了解产品是否保本、收益是否保证;理财产品期限也很重要,在当前环境中,收益率6%的6个月期产品很可能要好于收益率9%的7天期产品。
对于较专业的投资者,上海银行理财师建议多关注银行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和银行在市场中的投资比较优势。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