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派
友邦、信诚、中意
1995年,友邦广东分公司的前身友邦广州分公司成立,成为首家进入广州市场开展人寿保险业务的外资保险公司。
2005年,友邦粤分年收保费20.35亿元,在当时广东寿险市场上的10家外资寿险公司中,稳居第一位,占外资寿险公司总保费收入的60.6%。
位居第二的是信诚人寿,当年没有信诚粤分。但它是总部设在广州的外资保险公司,早在2000年就开始在广州开业了。这一年,其在广东共实现保费收入7.37亿元,占比21.95%,与友邦相差12.98亿元。
第三名中意人寿,成立之初也是总部设在广州的外资寿险公司,2002年成立。2005年,中意人寿在广东省实现保费收入2.55亿元,占比7.6%,比信诚人寿少4.82亿元。不过,中意人寿广东分公司是在2005年11月才正式获批的。
2006年,友邦粤分正式成立,当年保费收入23.32亿元,仍位居第一,但占外资寿险总保费收入的比重降至51.87%。
信诚人寿却依然没有正式设立粤分,这一年其保费收入10.06亿元,仍位居第二,与友邦相差13.26亿元。但占比却稍有上升,为22.38%。
第三位也仍然还是中意人寿。保费收入5.1亿元,占比11.3%,较上一年亦有提升。比信诚人寿少了4.96亿元。
三者之间的差距小幅拉大。
2007年,第一名还是友邦粤分,保费收入30.76亿元,占比继续骤降至35.56%。
第二名变成了中意粤分,保费收入14.95亿元,比友邦少15.81亿元,占比17.3%。
第三名信诚人寿,依然尚未正式成立粤分。保费收入14.85亿元,占比17.2%,比中意人寿仅差0.1亿元。
友邦的优势更加明显,中意和信诚的争夺则呈现胶着状态。
2008年,友邦粤分出现负增长,保费收入26.27亿元,占比36.09%,仍位居第一位。
信诚粤分终于正式挂牌,并发力夺回第二的位置,保费收入16.85亿元,占比23.1%,较友邦少了9.42亿元,差距缩小。
中意粤分9.73亿元,较信诚少7.12亿元,占比13.3%,两者差距明显增加。
2009年,友邦保费同比小量增加,至26.79亿元,第一,占比36.8%。
信诚粤分第二,15.45亿元,比友邦少11.34亿元,占比21.2%。
第三中意粤分13.05亿元,比信诚粤分少2.4亿元,占比17.9%。
综上所述,信诚粤分与友邦粤分的差距在缩小,中意粤分的表现则不太稳定,从2.55亿、5.1亿一下子到了14.95亿,又一下子掉到了9.73亿、13.05亿。使得其与信诚人寿的差距亦不确定。
激进派
光大永明、中美大都会、海康
截至2010年11月,位列老三家之后的是光大永明人寿,其是2008年才进入广东市场,从2008年底的倒数第二名到如今的第四名,在广东保险市场上的15家外资寿险公司中,属于典型的后来居上者。
2008年9月,光大永明粤分正式开业,当年保费收入仅有708.51万元,在当时的14家外资寿险公司中位列倒数第二。
2009年,光大永明粤分保费收入1.38亿元,超越了4个名次,升至第9名。
2010年,光大永明变身中资,粤分前11个月保费收入同比增长4倍多,达7.07亿元,排名更是从第9上升到第4。
中美大都会粤分的“成功”则更可以说是“一步一个脚印”。
2006年,中美大都会粤分正式成立,这一年,其1900块钱的保费收入位列倒数第一。
2007年,中美大都会粤分收了9191.84万元,在当时10家外资寿险公司中位列倒数第三。
2008年,中美大都会粤分保费收入1.21亿元,因为新增4家外资寿险公司,所以排名倒数第6,正数第9。
2009年,中美大都会粤分1.75亿元的保费收入,终于排到了第7的位置。
2010年,再上一个名次,位列第六。
另一家后来居上的是海康人寿,它的崛起却不是徐徐渐进,而是一蹴而就的。
2008年4月,海康人寿广东分公司正式开业,标志着其正式进军华南市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年,海康人寿粤分就实现保费收入1.6亿元,第一年底,便是以第6的身份高调亮相。之后的这两年,海康人寿亦成功保住了这一名次。
保守派
中宏、太平洋安泰、招商信诺
既然有后来居上者,那么就一定会有被挤下的“垫脚石”。
中宏人寿是国内首家中外合资人寿保险公司,1996年11月26日在上海正式成立。中宏人寿广东分公司于2002年成立。
2005年,中宏人寿粤分保费收入收了3200元,在当时9家外资寿险公司中位列第7。
2006年,中宏人寿粤分保费收入5200元,在当时10家外资寿险公司中位列第6,这或许是这几年,其最好的名次了。
2007年,中宏人寿粤分保费收入终于超越四位数,为7309.32万元,但别人走得更快,其被甩在了倒数第2位。
之后的2008年、2009年、2010年,中宏人寿勉强排在2008年成立粤分的国泰人寿、瑞泰人寿,2009年成立粤分的恒安标准之前,位列倒数第四或者第五位。
而太平洋安泰粤分恐怕连中宏人寿也不如。
太平洋安泰粤分成立于2005年,那年其保费收入4800元,在9家公司中位列第6。2006年,被中宏人寿超越,位列第7。
可到了2007年,太平洋安泰粤分却一下子跌至倒数第一位!
2008年,光大永明、瑞泰人寿、国泰人寿设立粤分,才使得太平洋安泰粤分回到了倒数第4。
可是,第二年。2009年,太平洋安泰粤分便被瑞泰人寿粤分超越,位列倒数第三,如今,二者的差距越来越大。
另外还有一家,是招商信诺,成立于2003年9月,总部位于深圳。直至2010年,公司才筹建粤分。但它却很早就出现在粤分寿险公司的排名中。
2005年,没有太平洋安泰那样惨。从2005年、2006年的第9,到2007年的第7,到2008年的第8,2009年的第10,2010年的第11,它也”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下。
中宏、太平洋安泰、招商信诺
既然有后来居上者,那么就一定会有被挤下的“垫脚石”。
中宏人寿是国内首家中外合资人寿保险公司,1996年11月26日在上海正式成立。中宏人寿广东分公司于2002年成立。
2005年,中宏人寿粤分保费收入收了3200元,在当时9家外资寿险公司中位列第7。
2006年,中宏人寿粤分保费收入5200元,在当时10家外资寿险公司中位列第6,这或许是这几年,其最好的名次了。
2007年,中宏人寿粤分保费收入终于超越四位数,为7309.32万元,但别人走得更快,其被甩在了倒数第2位。
之后的2008年、2009年、2010年,中宏人寿勉强排在2008年成立粤分的国泰人寿、瑞泰人寿,2009年成立粤分的恒安标准之前,位列倒数第四或者第五位。
而太平洋安泰粤分恐怕连中宏人寿也不如。
太平洋安泰粤分成立于2005年,那年其保费收入4800元,在9家公司中位列第6。2006年,被中宏人寿超越,位列第7。
可到了2007年,太平洋安泰粤分却一下子跌至倒数第一位!
2008年,光大永明、瑞泰人寿、国泰人寿设立粤分,才使得太平洋安泰粤分回到了倒数第4。
可是,第二年。2009年,太平洋安泰粤分便被瑞泰人寿粤分超越,位列倒数第三,如今,二者的差距越来越大。
另外还有一家,是招商信诺,成立于2003年9月,总部位于深圳。直至2010年,公司才筹建粤分。但它却很早就出现在粤分寿险公司的排名中。
2005年,没有太平洋安泰那样惨。从2005年、2006年的第9,到2007年的第7,到2008年的第8,2009年的第10,2010年的第11,它也”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