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赣州政经 >> 正文内容

赣州雄心勃勃踏上赣粤闽湘四省通衢大城路

来源:江西日报    作者:刘勇郑荣林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19日

    200公里半径内有近2000万人,赣州建设大城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东南西北四大经济区虎视眈眈,赣州不甘沦为区域格局中的边缘

赣州雄心勃勃踏上赣粤闽湘四省通衢大城路

江西财大专家组抵达赣州展开实地考察

  新闻盛宴开启了,发展浪花涌动了。

  7月18日下午,由江西财大知名教授、博导组成的考察专家组抵达赣州,本报年度新闻策划“2011大城崛起”开始首站赣州之行。在接下来的5天里,专家组将围绕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文化传承、大赣州打造等主题对赣州进行实地考察,与赣州各界人士进行探讨,共同擦出思想火花,照亮发展道路。

  本报记者梁振堂摄
 

  大城建设,江西崛起的“发动机”

  2011年,“十二五”发展开启大幕。“十二五”是中国城市化进程跨越发展的关键5年,城市化率将突破50%,这意味着千年历史的“农业中国”从此进入“城市中国”的时代,也意味着中国的城市化将迎来新一轮跳跃式发展时期。权威专家称,未来5年,将是中国大城市版图最后绘就的5年。

  蓬勃发展的脉动已化作铿锵奋进的鼓点。全国许多省、市、自治区纷纷推出了“大城崛起”计划:

  四川计划未来5年内,将以成都为中心,重点建设包括绵阳、南充、自贡、攀枝花在内的8个城镇人口过百万的“特大城市”;

  山东将17个设区城市全部定位为大城市,其中特大城市达到10个左右;

  湖北计划将宜昌、襄阳、黄石、荆州和十堰等5市建设成为特大城市……

  我省也推出了赣版大城崛起计划:加快建设南昌超大城市,积极培育赣州、上饶、九江特大城市。

  大城崛起缘何有如此魅力,惹得各地竞折腰?

  “这既是在城市化浪潮背景下的顺势而为,也是现代区域经济竞争的必然选择。”江西财大党委书记廖进球教授说,古代城市是政治中心,自古便有“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之说。而现代城市则是工业化之后的产物,主要承担经济中心功能,尤其是特大城市,对生产要素有着巨大的聚集和带动作用,通常是区域经济增长中心、产业聚集中心、金融服务中心、贸易中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特大城市居于核心、龙头和领导地位,具有中心点、增长极、辐射源、集散地的功能。

  人才、资金、技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都往周边的特大城市流动,如果不抓住机会做大做强,就有可能被边缘化,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以赣州为例,北有长三角经济区、东有海西经济区、南有泛珠三角经济区、西有长株潭经济区,四大经济区都把赣州列入其腹地范围,但其核心区域对赣州均难以带来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只有加快形成与之成犄角型呼应的特大城市,赣州发展才能避免被四大经济区边缘化的可能。

  长期致力于江西省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廖进球认为,江西崛起建立在特大城市崛起的基础之上。南昌是我省目前唯一的全国特大型城市,经济一直居全省第一位,但是,目前南昌的经济辐射能力还有限。要实现以中心城市崛起带动全省崛起的战略意图,必然要从区域上科学布局和打造新兴特大城市。而赣州、上饶、九江分别地处江西南、东、北位置,它们打造特大城市的过程,就是区域经济崛起的过程,能够与南昌功能互补,形成产业配套协作、集聚和辐射功能强大的“城市效应”。

  赣州筑城,尽占天时地利人和

  赣州城市发展,节奏奋进激越。2007年,其中心城区人口越跨50万,进入了大城市的行列,改写了江西城市发展格局。而“十二五”澎湃的5年,将是赣州又一次改写历史的5年。

  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镇说,纵观西方发达国家和国内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发展轨迹,现代化过程就是城市化过程,区域经济竞争最后都演化为中心城市发展竞争。经过现代化建设的积累,经过区域经济打造的沉淀,赣州打造特大城市正处于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机遇期。

  天时。如上所述,“十二五”是城市化进程,是大城崛起的关键5年,在这一时期加速崛起,能够获得更好的政策支撑及发展环境。

  地利。根据经济学理论:200公里半径将有一座特大城市,50公里半径将建一座中小城市,目前赣州200公里半径内有近2000万人口,却没有一座特大城市。赣州也是处在长三角、珠三角中国最活跃的两大经济板块沟通的主要通道上,与南昌、厦门、广州、深圳、长沙距离均超过400公里,是这一区域的几何中心。在这里构建特大城市和现代经济中心,不仅可实现区域经济对接和覆盖,还可以优化我省城镇体系格局,带动全省崛起。

  长三角和珠三角是目前全国最活跃的两大经济区,龙头带动作用突出,如今两大经济区的沟通与融合也将日益增强,而赣州正处于这两个经济带之间沟通的主通道上,不仅如此,赣州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最直接腹地,在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三角这三大经济区之间南接北承、东进西出的区位优势日益显现。因此,把赣州中心城区建设成为特大城市,既是赣州优势和潜力显现的必然,也是区域发展的呼唤。

  人和。赣州大城崛起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同行动。在市委三届九次全体会议上,赣州市提出了打造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特大型、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的发展目标。刘镇认为,城市有两个基本功能,一个是经济功能,另一个则是生活功能。对于普通市民而言,对大城市建设的经济功能难以企及、理解,而生活功能却亲切可触摸。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发展目标强调了城市崛起过程中的生活功能,让特大城市建设发展战略变得具体而生动,更能调动普通百姓参与城市建设的热情。而事实上,在赣州今年的发展中,这种参与的热情正在迸发,不管是城市管理中的“三治”:治脏治乱治堵,还是棚户区的改造,市民都给予让人感动的响应与支持。

  民心齐,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也是赣州大城崛起的根本动力所在。

  2011大城崛起,全力共进下的经典之作

  作为本报年度大型新闻策划活动,“2011大城崛起”不只蕴含着江西日报的努力,还凝聚着各方的努力。

  赣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精心安排了考察路线,既包含赣州的人文底蕴,也包含赣州的发展进程,还包含赣州的求索探寻,以期给专家组,并通过江西日报给全省读者,展现一个生动、立体、真实的赣州,由此引发专家们的思考,获得睿智而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及建议,启迪发展;由此引起全省读者的关注,广纳言路,广征民智。这种虚怀若谷、开门纳谏的态度折射出的是赣州市委、市政府对发展的渴望。也就在几天前,赣州市委向全国发出英雄帖,面向全国广泛征集促进赣州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创意,以启迪今年三季度召开的第四次党代会。

  江西财大倾力支持,将此次活动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派出一个由金融、产业经济、资源与环境等领域知名教授、博导组成的“教授团”参与实地考察,为赣州打造特大城市提供智力支持。党委书记廖进球教授亲自带队考察。

  全力而为,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打造一个经典的活动,服务赣州经济发展;倾情奉献,大家的初衷只有一个,江西大城崛起,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本报记者刘勇郑荣林

分享:

来源:江西日报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