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跷板”效应再显
近期,理财市场跷跷板效应再显。随着股市房市的持续下跌,大量资金相继退出,银行低风险稳健理财产品渐行渐热。
保本浮动收益产品销售火爆
股市和银行理财一直有着此起彼伏的跷跷板似关联。在最近股市的持续下跌中,银行理财产品销售日益红火。
日前,银行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近期保本浮动收益产品卖得最火,往往一上柜在一天里就卖完,一些VIP客户想等第二天已抢不到了。有不少客户从股市和基金里面撤出资金跑来购买理财产品。而多数的客户都要求产品能够保本,根据市场情况,银行最近推出的新产品要么是固定收益的,要么是保本浮动收益的,同时挂钩的多为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等比较稳定的产品,或者是信托类理财产品。
如工行最近新推的2010年第12期人民币理财产品,预期收益在3.3%左右,非常紧俏,不少客户一买就是几十万元。一位正在认购的刘小姐说,“去年我也买过很高收益的挂钩股票的产品,但是现在市场不好,还是安稳点买稳健型的产品好。”
信贷类产品复苏
短期产品占主流
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银行理财产品呈现出两大突出特点:一是信贷类理财产品复苏;二是短期产品占据市场主流。
据普益财富不完全统计,2010年第一季度共发行银行理财产品1765款,同比增加395款,增幅达28.83%。普益财富专家认为,银行理财产品发行同比增加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本身的快速发展;二是宏观经济较2009年第一季度明显好转,投资者的投资欲望增强,对理财产品的需求增加。
从一季度银行理财产品投资对象来看,产品主要分布在信贷类、债券和货币市场、组合投资等。虽然去年底银监会新规禁止了信贷资产转让类产品,使信贷类产品的发行一度陷入“冰点”,但今年以来随着信托贷款类产品的增加,信贷类产品“复苏”势头明显,重新占据银行理财市场的重要位置。
从理财产品的期限看,今年一季度1个月以下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发行量为450款,市场占比25.48%,环比增长近10个百分点;期限在6个月以下理财产品发行量为1272款,市场占比72.07%,环比增长1.07个百分点。短期化产品主导市场的趋势愈加明显。
保本是优势也是劣势
近期由于投资者风险规避意识的增强,对保本型产品体现出了更大的偏好。专家为此提醒,保本型产品在构筑“避风港”的同时,内在的特点也要求投资者需要对保本型产品配置进行全面的衡量。
光大银行理财师表示,与市场上其他的产品相比较,保本型产品所规定的保本期限较长。如在银行所发行的保本型理财产品中,一年期至两年期的产品为主流的设计期限。除此之外,市场上也有一些保本期限长达五年甚至更长的产品。而保本型基金所设立的保本期也在2~3年。如果要投资保本型产品,你必须考虑的一点是这笔资金是否在保本期内不需要其他的用途。
“市场上没有绝对的保本产品”,上述理财师表示,很多投资者往往只把注意力放在“保本”两个字上面,却很容易忽视掉保本产品背后的前提条件。要知道,大部分保本产品在设计时使用的都是CPPI保本技术,以“安全垫”的方式确保一定期限时本金的安全回报。如果中途退出,未必能够达到保本的目的。
此外,对于保本型产品的潜在收益能力,投资者也不要抱以过高的预期。在保本投资组合中,大部分的资产将投向于一些固定收益类的金融产品,而额外的收益主要是靠小部分资金的密集运作来实现的。在市场较为强势的环境下,保本型产品的优势同样就可能是它的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