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浙商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25日
在过去的十年里,一批批浙江企业义无反顾地站上了资本市场这个大舞台,演绎了一场场“鲤鱼跳龙门”的传奇故事,成就了又一个“浙江现象”。在这场华丽的演出中,王宝桐和他的同事们无疑扮演了重要角色。
文 │ 本刊记者 雷全林 王文正 摄 │ 鲁统磊
10年路,不寻常。
新千年的第一个10年,对于历史来说,不过是长河一瞬,但对于中国证监会浙江监管局(以下简称“浙江证监局”)局长王宝桐和浙江资本市场来说,却都称得上是少有的“黄金10年”:王宝桐,这个来自山东济南的汉子,在浙江度过了他人生中的宝贵10年;而浙江资本市场也同样迎来了跳跃式发展的黄金时期。
10年,弹指一挥间。在这里,王宝桐和他的同事们见证了浙江上市公司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创造出的诸多“第一”:A股第一家全部由自然人持股的上市公司腾达建设;A股第一只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股生意宝;中小板第一股新和成;中小板第一只房地产股广宇集团;A股第一只影视股华谊兄弟;A股第一只旅游演艺股宋城股份……
在过去的10年里,浙江IPO数量平均占到全国的12%;截至今年6月底,境内上市公司总数已达到204家,占全国的比重也由原来的5%提高到近10%,增幅在全国各个省份中名列第一,“浙江板块”也和“浙商”一样成为浙江在全国范围内的又一张亮丽名片。在这样的成绩面前,作为浙江证监局局长的王宝桐并没有满足:“浙江资本市场规模还不够大,省内很多大企业,特别是金融、能源等领域的标志性企业还没有进入资本市场;各个地市资本市场发展还很不平衡;已经上市的公司对资本市场的利用还不够充分。浙江资本市场发展仍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发展空间依然巨大!”
弥补浙江资本市场“短板”
说起“浙江板块”的特点,王宝桐如数家珍:以民营企业为主,上市公司中民企占90%以上;数量增长快,10年来上市公司的增幅在各个省份中名列第一;覆盖面广,基本覆盖了机械设备、化工、纺织、房地产、金融、文化创意等各个行业;质量高,以2010年为例,浙江上市公司平均实现每股收益0.59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两成多,实现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4.2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成长性好,许多上市公司成为所在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诚信、规范,相比之下,投资者对浙江的上市公司更为放心……
种子发芽要有一定的土壤、阳光、空气和水作为条件。王宝桐认为,“浙江板块”的优异表现,首先归功于中国证监会领导的一系列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改革,为浙江资本市场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其次,离不开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浙江省、市、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做了大量的企业上市推动工作;第三,浙江具备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尤其是民营经济特别发达,蕴藏了大量有活力、有潜力、行业地位突出、具备发行上市潜力的中小企业。
同时,王宝桐也清醒地看到,浙江上市公司依然有着自己的“短板”。比如,上市企业规模较小,对资本市场的利用还不够充分。2004年至2010年,浙江新增上市公司117家,占全国新增家数的14%,但同期首发融资额仅占全国首发融资总额的6.15%。平均每家企业首发融资额为7.5亿元,远低于全国17亿元的平均水平。而同样在这一段时期里,浙江有63家上市公司没有实施过再融资。与此相联系的,是浙江资本市场规模与全省经济发展水平也不相称。以今年4月底的数据为例,浙江省的资产证券化率仅为49.56%,大大低于全国79.58%的平均水平。
今年以来,浙江许多中小企业再次感到了“钱荒”的压力;而另一方面,充裕的民间资本也在四处寻找着出路。这两者的结合,造成了民间信贷的异常活跃。浙江证监局根据对浙江48.9万家企业相关数据的统计发现,在2007年-2009年三年浙江企业的资金来源中,民间信贷平均超过2万亿元,占比高达47.09%;银行贷款规模平均为1.67万亿元,占比约为39.08%。相比之下,包含股票、债券和私募股权投资在内的直接融资、发起人资金投入和企业利润留存等内源式的融资金额平均为5902亿元,占比只有13.83%。
“如果这些民间资本能够被有效引导进入资本市场,浙江直接融资市场规模将呈现几何级数增长。”王宝桐分析说,由于缺少必要的金融支持,民间资本无法转化为产业资本,不能有效地为浙江企业所利用。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发挥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借助资本市场这一“桥梁”,可以实现民间资本与民营企业的有效对接,引导巨额民间资本在浙江区域内实现体内良性循环,既解决了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所需的资金问题,又解决民间资本的出路问题。
“如何弥补这些发展中的短板,也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点。”王宝桐说。
让企业家学会做“乘法”
“上市有什么好?我一上市,财务要公开,管理要公开,处处受制于人,束手束脚。”
“上市是为了圈钱。我不缺钱,上市干吗?还要多支出不必要的成本。”
前些年,在浙商中不时会听到诸如此类有关对企业上市的“负面”说法。这也正如网易CEO丁磊的一句话,“企业上市就像裸奔。在竞争对手面前,上市公司就像一个‘透明人’,一举一动对手都清清楚楚。”
或许出于这种对上市的“误读”,作为国内第一商人群体的浙商,对于资本市场这个魔方,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表现得并不热心。10年前,浙江上市公司只有50余家,占全国的比重还不到5%,与大部分省份相差无几,并无明显优势可言。在闻名天下、民企发达的温州,竟然没有一家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
这些年,浙江证监局就企业上市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了解政府、企业对上市的看法,得出一个结论:要推动企业上市,关键在于改变企业家对资本市场的认识。
王宝桐认为,企业经营总会有起伏,一家企业在某一阶段不缺钱,并不意味着将来也不缺钱。而上市最直接的好处不仅是获得一笔首发募集资金,而且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可以长期利用的融资平台。以2006年在中小板上市的景兴纸业为例,公司首发融资3亿多元,投入完毕后紧接着于2007年实施增发,进行再融资,募集资金超过12亿元。也正是这笔资金,在企业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银根再次收紧,而景兴纸业却再次通过增发融资9亿多元,为新项目的建设筹集了资金。
“更为重要的是,企业上市的意义绝不是获得一笔资金那么简单。”王宝桐说,除了融资渠道以外,企业上市还带来了风险共担机制、价值发现机制、投资退出机制,同时还对企业的管理团队产生深远的影响,提升了治理水平。
“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两家公司,一家上市,一家不上市,三年后两者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王宝桐说,上市公司可以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以及各种“上市效应”,等于为企业插上了翅膀,用的是“乘法”;而没有上市的公司,用的是“加法”,其竞争的优劣高下立马可见。“在项目竞标时,上市的企业被高看一眼,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10年来,在监管过程中,浙江证监局不厌其烦地宣传企业上市理念,影响了一批又一批企业家,激发了他们的上市热情。近年来,王宝桐先后两次到温州就企业上市开展培训,每次都有1000多人参加,温州上规模的企业老板基本都会来。王宝桐对温州企业家这种观念的改变感到欣慰。“温州从2006年以来,平均每年新增一家本土上市公司;事实上,温州有着大量的优质企业,一旦企业家观念转变了,相信温州企业上市会在接下来的数年中井喷。”
借力资本市场的各种优势,大部分浙江上市公司逐渐成长为各个产业板块中的领头羊。如低压电器板块的正泰电器,医药化工板块的新和成、浙江医药、海正药业,染料化工板块的浙江龙盛、闰土股份,文化创意板块的华谊兄弟、华策影视、宋城股份等等。相比同行业中那些没有上市的企业,上市公司发展速度更快,增长质量更好,战略布局更合理。
对思想包袱要做“减法”
然而,许多企业不愿上市,并非仅仅是“不缺钱”,也不仅仅是“怕束手束脚”。许多企业希望在资本市场上获得一个融资平台,不过又有不少顾虑:历史遗留问题会不会被翻旧账,从而导致法律风险?上市门槛高、难度大,花费大量的精力、财力,是否能够成功?对这部分企业而言,要做的就是“减法”:充分沟通,减少疑虑!
“浙商在实体经济市场上敢拼敢打,敢于冒险,但在资本市场上,行事风格却普遍比较谨慎。”经过多年的观察,王宝桐对浙商形成了这样一个经验性看法。而在他看来,浙商在资本市场上“谨慎”的根本原因,是一定程度上对资本市场的陌生。
比如对“历史问题被翻旧账”的疑虑,王宝桐认为这一点完全不必担心。改制上市的过程就是规范化、阳光化,彻底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一些企业发展到符合上市条件,需要短则5到10年,长则几十年的时间,这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过程密切相关。在这个过程中,许多问题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地方政府都会客观、理性地对待。
“据我所知,浙江各级政府的态度很明确,拟上市企业如果涉及到历史遗留问题,地方政府会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帮助企业妥善处理。”王宝桐建议说,浙江企业应抓住我国资本市场大发展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尽早向地方政府汇报,尽早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尽早启动上市进程,进入上市辅导期。
至于个别民企对“上市难”的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