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内保险 >> 正文内容

保险七日谈:次级债发售门槛提高 险企再融资遇冷
2011年10月17日-10月23日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22日

    编者按:10月19日,保监会发布并实施《保险公司次级定期债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从开业时间、募集规模等方面抬高发债门槛,以防范风险。2004年保监会发布的相关规定同时废止。小编特此为您整理了目前险企的融资现状,方便您阅读。

    《办法》新规

    与2004年相关规定相比,《办法》增设的新门槛有“开业超过三年”的募集条件、对募集规模的上限由不超过上年末净资产的100%降低到50%、两年内未受到重大行政处罚等新的具体标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次级债的管理和偿还,规定次级债可以登记托管,取消定向募集的限制,限定次级债募集资金的运用范围,细化次级债提前赎回的管理要求等。值得注意的是,《办法》还明确规定保险集团不得募集次级债

    险企发债现状

    今年前9个月,已有8家保险公司获批发次级债超150亿元。目前仍有众多中小保险公司排队申请,还有保险航母中国人寿也放出欲借次级债募集300亿元资金的口风。据了解,保险公司发行次级债,可以把一定比例的次级债计入资本性负债,作为实际资本,提升偿付能力充足率。但是,有保险专家指出,大规模发行次级债很容易因到期无力偿还引发系统性风险。

    发债原因

    巨头偿付能力逼近监管红线


    继不久前中国人寿宣布发行300亿元次级债后,保监会近日又批准中国平安旗下平安人寿募集10年期次级债,募集规模不超过40亿元。偿付能力充足率逼近监管红线(充足II类标准为150%),是两大寿险巨头相继发行次级债的直接动因。从半年报中可以看出,上半年中国人寿的偿付能力充足率由2010年年底的211.99%直降至164.21%;中国平安集团的偿付能力虽仍维持在200%,但平安人寿的偿付能力却降至158.1%,逼近警戒线。

    中小险企压力大

    中小险企的融资压力不容乐观。不久前,保监会刚刚批准了生命人寿募集不超过13亿元的10年期次级债。今年以来,保监会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还有8家保险公司被批准发行合计不超过143.5亿元的次级债计划。已进行再融资的保险公司还包括:新华人寿股东注资140亿元,今年泰康人寿发行了20亿元次级债。

    专家观点

    业内人士表示,发债只能解决短期的资本缺乏,并不能解决未来3至5年的偿付能力问题。这是因为发行次级债的规模受政策限制较大,而且从现有市场环境看,次级债的发行成本在上升。而且在资本市场不景气的环境下,无论是未上市保险公司IPO融资,还是已上市保险公司在资本市场再融资,都是艰难的。对已上市的保险公司而言,待资本市场转暖后,再融资压力或许可能集中释放。

    国寿融资计划或遇阻

    《办法》推出后,中国人寿的300亿元巨额次级债的融资计划也许将夭折。8月23日,中国人寿宣布拟发行300亿元次级债,以提高其偿付能力。据统计,该额度超过了2009年和2010年所有保险公司次债之和。截至目前,保监会并未对外公布审批结果。对此,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表示,目前尚不清楚中国人寿是否走完所有程序,所以该次级债计划能否成行还是疑问。

    一周大事连连看 

 

    医疗责任保险化解医疗纠纷 第三方调处机制见成效

 

    近年来,医疗纠纷已成为困扰患者、医院、社会的一大难题;不过,随着医疗责任保险的不断普及,将有望缓解因医疗事故带来的理赔难题。

 

    建信人寿否认保费负增长 称此前报道存明显错误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8月寿险公司环比负增长由38降至29家,建信人寿获负排名第一。就此,记者向建信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求证获悉,该报道存在明显错误,公司8月保费环比为正增长。

 

    收益不佳销售惨淡 投连险难逃低迷魔咒

 

    在震荡不止的股市影响下,投连险似乎难以逃脱整体低迷的魔咒,9月的投连险又交出了一份差强人意的成绩单:数据显示,投连险单月平均收益-4.93%,仅有不足两成账户取得正收益。

 

    改装车理赔首案开庭 保险公司拒绝全额理赔成被告

 

    19日上午,本市首起改装车交通事故保险理赔案在东城法院开庭。安诚保险公司以动力系统被改变,增加交通事故风险为由,拒绝支付全额保险金。最终,在法官主持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新华人寿年内A+H同步发行 12月底前完成决心不变

 

    新华人寿12月底前完成上市的决心不变。消息人士日前表示,新华人寿已向证监会递交了A股上市申请,正在等待审批,并将于近期赴香港接受聆讯。

分享: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李华林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