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不需要的>> 理财频道>> 理财要闻 >> 正文内容

地方自行发债破冰 市政债任重道远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31日

  

地方自行发债破冰 市政债任重道远

2011年的债券市场注定不会平静。在经历了信贷紧缩、城投风波、转债暴跌之后,10月20日,财政部一纸公文——《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以下称《试点办法》)——又使各路资本再度聚焦地方债券发行。

根据《试点办法》的安排,沪浙粤深拔得地方债自行发行试点“头筹”,但截至目前,四省市仍未公布相关债券发行的具体时间表。根据“当年有效,不得结转下年”的相关规定,上述四省市自行发债的时间只剩下不到70天。

事实上,市场对于地方自行发债呼声久矣。《试点办法》发布表面上看似“开闸”,但实则设有多道保险阀“护航”:一方面,自行发债的规模仍在国务院发债限额内,且不同期限发行额比例都有具体的限制;另一方面,首批试点四地都属经济发达地区,财政状况相对良好,滥发债的可能性较低。

这究竟是开启了债券发行史新的一页,还是仅仅作为应对当前保障房建设资金不足的权宜之计?究竟是地方债由“代理发行”向“自主发行”的自然过渡,还是为了缓解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的“临阵磨枪”?面对“自主发债自己做主,自行发债不做主”的质疑,自行发行的地方债该如何定价?隐形风险该如何防范?自行发债又该如何过渡到自主发债,进而建立并完善中国的市政债市场?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将在本期圆桌获得业内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记者 周鹏峰 王媛

嘉宾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刘尚希

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院长 曹红辉

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 宗良

光大银行首席宏观分析师 盛宏清

国泰君安证券宏观债券首席研究员 姜超

试点政府自行发债

上海证券报:有关地方自行发债的呼声已有多年,选择在2011年末试点“破冰”是相机抉择还是另有深意?

盛宏清:我们认为,当前地方自行发债的动作应该从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国债,到有关地方自行发债,再到地方自主发债,最后到市政债的过渡路径来理解。这符合中国推动债券市场发展,加大直接融资,降低银行信用集中风险的战略。

宗良:地方政府债“自行发行”的试点选择此时推出,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从历史视角看,为落实应对金融危机刺激计划,2009年起中央政府曾为地方政府代理发行地方债券。经过两三年的运作,地方政府积累了一些债务管理的经验。

从宏观视角看,我国经济目前面临一定的下行风险,政策需要在防通胀和保增长方面实现平衡。因此,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方向不变的情况下,给予地方政府一定意义上的自主发债权,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微调的一种具体体现。

此时推出试点的意义,还在于将使地方政府融资模式发生结构性变化,拓展融资渠道,提高地方政府市场化融资的能力,缓解地方融资平台的偿债压力,有利于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行,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作为一种更加透明的融资模式,地方债融资是对地方融资平台的部分替代;试点如果进一步推向全国,将有利于丰富我国债券市场的产品种类,提高债券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刘尚希:目前试点地方政府债自行发行,更多仍是象征性意义。2008年以来,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中央代地方发行了2000亿的债券。这次以上海、广东等四个省市为试点,除了把发债的具体操作过程交给了地方外,其他的发债框架都没有什么变化,比如发债规模、将来还本付息的机制等都没有改变,总体还在中央代发的框架里。实际上,“地方自行发”或者“中央代理发”都是在解决一个迫切的问题,就是保障房建设的资金压力。

上海证券报:将地方政府债券由“代理发行”模式转变为“自行发行”模式,是否是缓解目前地方政府偿债压力的最佳方法?

姜超:地方自行发债,不同于自主发债,属于代理发债到自主发债的一个过渡。尽管明后年到期的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量较大,需要发行新的地方债作为时间上的缓冲,但这只是解决地方偿债压力的方法之一。毕竟,目前地方债和城投债总体上仅占到地方债务总量的不到10%,仅靠此部分开闸放水难以完全解决所有问题。

盛宏清: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国要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今年要完成1000万套,在严厉的调控政策下,资金来源是最要紧的事情,仅今年就需要1.3万多亿。自行发债所筹集的资金可能主要用于保障房建设。

此外,地方政府直接发债,可以将债务的发行与支出纳入到政府预算之中,进而避免目前各种地方政府通过投融资平台举债出现的种种“黑洞”。

由于地方政府在信贷紧缩环境中不易从银行获取贷款,而且如果继续以从银行借取贷款的方式来消解债务压力,将给银行的资产质量造成很大压力。因而,启动地方自行发债是缓解政府债务压力,促进债务良性滚动的较好方法。

宗良:尽管此次推出试点具有应急和试验性质,但不可能从根本上缓解地方政府偿债压力。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较大,而此次地方债总规模才229亿元,无异于杯水车薪。对于缓解地方政府偿债压力而言,根本性措施在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健康的经济和财务状况是应对偿债压力的根本。

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周鹏峰 王媛

[版权与免责声明]

热门新闻

  • 还没有任何内容!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