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12日
11月11日,银监会举行2011年第四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分析会。会议强调要高度关注岁末年初的资金运行特点,保持高压态势,严格执行存贷款指标日均考核要求,严禁通过发行短期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规避监管要求、进行监管套利。
存贷比指标是判断商业银行贷款规模是否适度和结构是否合理的指标之一。它反映了银行存款运用于贷款的比重及贷款能力的大小。我国监管层对银行存贷比提出了不得超过75%的明确要求,超过这一比率,表明贷款规模过大,风险也过大;相反,存贷比率越低,银行的安全性越高,但盈利能力可能下降。一般而言,为了达到存贷比不超过75%的监管指标,要么是做大存款的分母,要么是减少作为分子的贷款,然而,在银行不愿意减少贷款的情况下,通过发行理财产品增加存款就是最为直接的办法。
按月度对银行日均存贷比进行监测早在去年底就已经提出。今年4月份银监会召开的2011年第二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就提出了要按月度监测日均存贷款流动性水平的要求,并要求商业银行向监管部门每月报备月末日均存贷比。而事实上,此时各家银行早已经在“自测”、“调整”,不少银行其实已经可以达标,对于银行业的经营冲击并不大。7月份,在2011年第三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分析会上,银监会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严格遵守相关监管规定,规范开展理财业务和其他金融创新活动,进一步完善以日均存贷款为基础的统计、监测和考核机制,坚决取消单纯依赖时点指标考核的做法。来自交通银行的人士认为,银监会新任主席尚福林上任后的第四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分析会,强调要高度关注岁末年初的资金运行特点,保持高压态势,严格执行存贷款指标日均考核要求,与前期银监会分析会提出的要求一脉相承,但语气却更为明确严厉。
事实上,从今年一季度开始,商业银行已经在为“日均存贷比”做准备,由于上半年监管部门已经开始对日均存贷比进行监测,所以对商业银行经营直接冲击并不明显。但为何在临近年尾时监管层要用“保持高压态势”这样严重的语气来强调执行存贷款指标日均考核要求,有银行分析师认为,这与当前商业银行与资金市场上反映的资金运行情况有关。
根据央行今天公布的2011年10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10月人民币贷款增加5868亿元,同比多增175亿元。此外,当月人民币存款净下降2010亿元,同比少增3618亿元。另外,银行三季报显示,三季度末16家上市银行存款流失明显,存款减少相应引起存贷比下降,揽存压力很大。截至三季度末,已有部分银行存贷比超过75%的监管红线。
通常情况下,为了存贷比考核过关,各大银行集中发行理财产品以减轻揽储压力,银行试图通过这样的捷径来解燃眉之急。但是,这种为“冲规模”的揽储方式往往会使存款波动剧烈,稳定性差,同时也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因此,银监会引入了“日均存贷比”考核,以维护商业银行的长期稳健发展。随着日均存贷比指标的使用,仅为冲时点而存在的理财产品将会失去功效,理财产品市场也会经历一个挤泡沫的过程。分析人士指出,这也是监管层反复强调,严格执行存贷款指标日均考核要求,严禁通过发行短期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规避监管要求、进行监管套利的目的所在。
总体上看,商业银行存贷比指标由“时点”考核改为“日均”考核,是今年银行监管的一个很重要的变化,不仅意味着监管效能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改变了银行月末突击揽储和滥发理财产品的现象,以保证存款、贷款、理财各项业务的健康平稳发展。显而易见,日均存贷比指标将会给银行业经营模式带来一定的变化,存贷款业务的发展将更加均衡。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取得重要进展,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经营理念等各方面取得长足进步,银行业整体风险抵御能力和经营效率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作用更加突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银行业可从此“高枕无忧”。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仍在延续,国内还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任务,解决结构性问题或将面临不良贷款率上升等挑战。因此,我国银行业要经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真正实现科学稳健发展,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专家认为,这也是为何新任主席尚福林上任后,银监会在2011年第四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分析会上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强调“加强风险防范”,“坚持改革创新”的内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