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赣州政经 >> 正文内容

人才引领老区经济转型的赣州样本

来源:赣南日报    作者:朱志敏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14日

    赣州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在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是我市从实际出发,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强化人才支撑的结果。我市创新人才政策,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构筑四省边际区域性人才高地的做法引起了中央媒体的高度关注。11月1日,《中国人才》杂志刊登了题为《人才引领老区经济转型的赣州样本》的长篇通讯,现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人才引领老区经济转型的赣州样本

□本刊记者朱志敏

  9月25日,记者风尘仆仆赶到赣州采访人才工作,恰逢赣州“两会”召开之际。“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打造人才荟萃的区域性人才高地”、“创建人才特区”成为赣州“两会”的热门词。

  “十一五”时期,赣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进步,主要经济指标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10年,赣州跻身全国“过去五年竞争力稳步提升的十个城市”。聊起这些成就,当地群众都说,赣州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孔雀为何赣南飞?引才工作围绕主导产业展开

  赣州素有“世界钨都”和“稀土王国”之美誉。但赣州主导产业企业多处于地域偏僻的矿区,人才环境相对较差,企业引才困难不小。如:耀升工贸深居矿山,多年来交通不畅;虔东稀土因致力于新材料开发与运用,企业厂房多年未修葺;章源钨业对硬质合金、刀具类等新材料后端技术开发高端技术人才求贤若渴……

  “越是贫困的地方人才引进越难,因此要把企业的自发引才行为上升到政府战略引才的高度。”赣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孙正森的话发自肺腑,既道出了破解老区引才难的关键,又表明赣州人才强市之路的重点:紧紧围绕全市的产业集群、重大项目、重点领域破题,为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构建强大的人才支撑。

  早在2004年,赣州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高规格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亲自挂帅任组长。市里督促各县(市、区)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机构,配齐配强人才工作人员,保障了人才工作“有人干事”。全市18个县(市、区)配备专职工作人员58人。

  虽然老区财政吃紧,但政府引进人才不怕花钱。2010年市委、市政府对人才工作投入优先保障,要人给人、要钱给钱,市一级列入预算的人才工作资金达到500万元,县(市、区)也能给予数十万至100多万元不等的经费保障。

  为了解决重点产业人才短缺问题,赣州市委组织部出台了《赣州市加快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的若干规定》,围绕钨、稀土等重点产业的发展,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制定了津贴补助、住房补贴、子女入学、家属安置等优惠政策,增强人才竞争力。

  2010年11月,赣州与美国北美洲中国学人国际交流中心签订了《关于合作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招商引资的协议书》,旨在全球范围内广纳钨、稀土、新能源汽车、铜铝有色金属等专业贤才;2011年8月,又与北京博士后联谊会签署了《赣州市委人才办与北京博士后联谊会关于加强双方合作的备忘录》,合作开展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联合设立博士后科研实践基地等方面工作。这些措施大大拓宽了赣州的引才渠道。

  老区引才贵在一个“活”字,机制要活,方式要活。赣州各县(市、区)大胆创新引才机制,章贡区以柔性机制网罗人才,出台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若干政策,鼓励企业实行柔性的引智战略,以“星期天工程师”、“假日专家”、“网上专家”等模式,灵活引进了一批领军人才;大余县出台了《大余县支持鼓励工业企业引进人才与技术创新实施办法(暂行)》,通过人才与工业项目捆绑开发,吸引了一大批工业人才和项目落户,加快了工业化进程。

  灵活的措施下活了赣州引才大“棋”。近几年章源钨业聘请了欧洲的硬质合金切削技术专家罗丹和以色列的“世界刀王”波拉特等国外一批钨产业顶尖人才为公司技术顾问,虔东稀土柔性引进德国专家合作开发稀土深加工自动压机项目;引进千人计划入选者孚能科技王瑀及其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高新技术创新团队。

  人才的支撑使赣州重点产业集群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初步形成了采矿、冶炼、加工的产业体系,催生了章源钨业、虔东稀土、耀升工贸等一批本土优势企业,也吸引了中国五矿、北京安泰科技、中国中化集团投资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连美国英佛曼、美国IMQ、日本东芝等外资企业也在赣州纷纷落户。

  ■农业人才如何摇身农民企业家?职业教育是催化剂

  南康市有着服装之乡、木匠之乡之称,是赣州市场经济氛围最浓厚的县市之一。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却面临着企业经营人才短缺、技能人才短缺的局面,制约着产业转型升级。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南康市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打造农民企业家,培养技能人才。

  2007年由南康市政府投资兴建的南康农民学院,走出了一条“政府统筹与对接市场并举、学历教育与农民培训并重”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被教育部列为江西省唯一的“新型农民培训”联系点。

  记者慕名到南康农民学院采访时,一个专为农民企业家开设的MBA班在上课,学员们正聚精会神地听清华大学教授讲解市场营销、组织行为、人员管理等课程。他们中有不少人已经创办服装、家具企业,过去企业多以粗加工为主或者代工、贴牌为主,MBA课程学习使他们开始反思企业的经营模式与长远发展。

  农民企业家每年4000元的学费全由政府埋单。在政府扶持下,南康农民学院面向农民企业家、农村实用人才全面推行“培训不收钱、生活有补贴、合格发证书、帮助找工作”的培训政策,全面实施“三免三补二送教一优先”的惠民政策。三免即免培训费、免职业资格证费、免推荐就业费;三补包括补基本生活费9元/天、奖补中级职业资格证学员以及特困学员生活补助;二送教即送教下乡、送教入企。一优先是指优先享受各类惠农政策。据了解,自2009年以来,南康农民学院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003期,培训学员12.5万人,其中农民企业家MBA班培训学员100名,农民创业班培训学员200人,其中30多人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

  南康农民学院专职副院长仲承全向记者介绍说:“学院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紧贴主导产业发展需要、企业用工需求、农民培训愿望来设置工种、课程,实行院企合作、订单培训、定向培训、供需洽谈等形式对接就业创业市场。实践证明,就业创业培训大大开拓了农民企业家的创业视野,有效提升了技能人才的就业能力。”

  南康农民学院是赣州农村三级实用人才培训体系中县级层面的一个缩影。“十一五”以来,赣州围绕脐橙、花卉、生猪、蔬菜、烤烟、特种水产、黄鸡、高效林业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搭建了市、县(市、区)、村三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有效实现了培训全覆盖。近年来,培训农民实用技术140多万人次,培育农民科技带头人5万多人。三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在着力培育综合素质高、自主发展能力强的新型农村人才,引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本土人才如何激活?硬环境不足软环境来补

  相对落后的人才发展硬件环境不仅是老区引才瓶颈,也是本土人才发展的障碍。江西理工大学是一所扎根老区、服务老区的省级综合大学,以培养钨、稀土等有色金属专业人才而闻名业界。记者在江西理工大学采访时,校方正第三次为申请博士学位授予点而忙碌。据了解,前两次申请博士点都因学校硬件设施不足而未获批准,曾申请过一些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也因硬件平台不够未获通过。这对于年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个不小的打击,造成一定程度的青年人才流失,特别是博士学历的青年人才。

  针对老区人才硬件条件不足,赣州实行硬件不足软件补,把做好人才服务,优化人才发展软环境作为人才工作的重点。

  一方面盘活本地人才、向内挖潜力,充分利用江西理工大学等驻市高校科研和人才优势,扶持与促成其建立稀土学院、钨业学院和氟化工专业;依托江西理工大学的技术力量,联合全国行业顶尖专家,建立全市钨、稀土、氟盐化工、永磁电机等产业智库,对全市重点产业展开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完成了产业发展研究报告;鼓励高校人才与企业人才的精准对接,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共舞。

  另一方面以政策创新、优化政策环境扎实推进老区人才资源开发体系建设,为构筑人才“洼地”提供了制度保障。市委组织部出台《赣州市人才培养经费资助办法》,对各类人才培训或开展学术活动进行经费资助,有效调动了本土各类人才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同时还制定了《赣州市党政领导联系专家制度》、《赣州市人才开发专项基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文件;赣州已初步建立了“赣州市突出人才贡献奖”和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制度,下一步,将以这两个奖励制度为基础,整合并探索建立全市人才荣誉体系,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爱才重才的良好风尚。

  这些措施对留住人才、盘活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一支引领赣州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人才队伍正日益壮大,全市人才总量89.84万人,有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人,入选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16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3人,市贴专家105人,入选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8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1人。

分享:

来源:赣南日报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