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网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15日
中国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今日在中国海外投资年会上发表演讲,阎庆民表示,为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银行业做出了积极努力。为进一步落实好国家“走出去”战略,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利用现有的网络和分支机构,发挥专业优势,防控好四大风险。此外,中国银行业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国家“走出去”战略,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提供“安全至上”的金融服务。
具体演讲内容如下: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中国海外投资年会。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下,深入研讨海外投资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我就银行业科学支持海外投资战略谈三点意见。
一、科学把握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新形势
从国际看,全球经济金融正处于又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主要表现为“三个更加不确定”:一是主权债务危机态势更加不确定。欧洲主权债务风险高企,银行体系状况堪忧,全球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剧烈动荡。二是经济复苏走势更加不确定。在金融“去杠杆化”和国际贸易活动显著放缓等压力下,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缺乏内生动力,新兴经济体也面临经济增速放缓和通货膨胀的双重压力。三是矛盾表现形式更加不确定。近期发生的英国社会骚乱、欧元区国家罢工,以及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等表明,危机背后的深层次矛盾表现形式更加多样。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继续朝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但抗通胀、调结构、转方式、保民生、促和谐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对此,既要看到国际市场资金需求旺盛、部分投资对象市场估值处于低位等国际有利条件,以及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外汇储备充裕等国内有利因素;又要看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部分地区政治社会动荡、海外市场需求低迷等国际风险,以及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存在事前谋划不周、事中应对不足、事后处置不科学等问题。中国企业要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正确评判形势,科学把握方向,做好战略设计,杜绝“投机”心理和盲目“抄底”冲动,积极稳妥实施“走出去”战略。特别要注意加深与香港企业的联合,充分发挥好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人民币离岸中心等独特优势,借助香港这一桥梁、纽带、平台,加速项目对接,降低“走出去”的风险。
二、银行业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重点
银行业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要把握好“三个导向”:一是服务实体经济导向。要充分考虑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升级需求的内在协调性,重点支持有助于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战略性投资项目,有助于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的项目,有助于深化能源、资源、无法替代的高科技和先进制造业等领域互利合作的项目等。二是支持民族品牌导向。对那些品牌知名度大、科技含量高、具有比较优势的中国企业“走出去”,银行业要重点进行资源倾斜,增强示范和带动效应。三是提升竞争力导向。要全面评估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对象与其自身的产业相关度或战略相关性,重点支持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实现规模效应的项目。
为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银行业做出了积极努力。截至2011年6月末,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共设有97家一级境外营业性机构,收购(或参股)16家境外机构。下一步,应主要搞好三类配套,努力提供良好持续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一是商业金融配套。商业银行要坚持风险可控和商业化运作原则,结合国家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做好市场调研和目标客户细分,大力发展并购贷款、国际贸易融资、保函担保等业务,强化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支持。二是政策性金融配套。政策性金融要认真把握其“政策性”战略定位,积极发挥其长期投融资优势,科学开展出口卖方信贷、进口买方信贷、对外承包工程和境外投资贷款、中国政府对外优惠贷款等业务。同时,商业金融和政策性金融都要注意利用自身网点布局广、深处当地收集信息方便等优势,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支付结算、账户管理、风险管理和财务顾问、信息咨询等全方位、综合性金融服务。三是新金融业态配套。除传统金融业态外,还要鼓励发展包括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产业基金等在内的新金融业态,满足高科技创新型、高成长型企业发展的特殊金融需求,加快培育出一批掌握关键技术、有条件“走出去”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