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快报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17日
今年5月至10月,1个月内期限银行理财产品发行及占比情况示意图。数据来源:银率网
波及四成银行理财产品;银行揽存压力骤升
■新快报记者 张潇 见习记者 黎华联
在多次警示各家银行不得以短期产品“高息揽储”之后,银监会终于正式开口叫停1个月内期限的超短期银行理财产品。“上周,银监会召集所有中资银行开闭门会议,口头通知银行原则上暂停发行1个月内期限的理财产品。”某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业务负责人昨日对记者坦言,此次银监会对超短期产品的整顿“力度很大,为以往少见”。按照银率网统计,今年5月份至10月份新发的1个月内期限的银行理财产品达4443只,占全部新发产品近四成份额。
银监会再出重拳
今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及收益率都保持在高位,成为各银行吸收存款的一条捷径。而针对银行的变相“高息揽储”,早在今年7月初,银监会就曾以会议纪要的形式通知银行叫停六类理财产品。到7月下旬,银监会又建议银行“慎发”7天以内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同时强调不能为“冲时点”拉存款随意抬高理财产品收益率。不过,监管部门的警示效果却并不明显。
记者以银率网数据进行统计发现,今年6月1个月内期限的超短期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达到顶峰,在6月份发行的2040款银行理财产品中,有883款的期限在1个月之内,占比超过43%,发行量及占比都为各月之首。在7月份银监会的两次警示下,7月、8月超短期产品发行量和占比都有回落,但至9月冲击第三季度末存贷比的时点又遇反弹,当月发行801款超短期理财产品,占比升至37.31%。
进入10月,虽然超短期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有所下滑,614款的数量占比降至三成左右,但面对年底大考,超短期理财产品又面临井喷局面。银监会选择此时再次出手,目标也相当明确。“我感觉这一次银监会的整顿力度非常大,是以往少见的。”上述银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次银监会不仅口头要求各银行暂停发行1个月内期限的理财产品,而且还要求各家银行递交“保证书”。“除了不发行超短期产品外,还要求各银行不得超限。例如,本季度发行新品的募集规模不超过第三季度等。”
四成产品何去何从
以5月至10月的数据来看,在12004款新发银行理财产品中,1个月内期限的超短期产品有4443款,占比近四成。如果这一“叫停令”能全部落实,将有近四成的银行理财产品被牵涉,波及面可想而知。记者昨日走访各银行网点发现,超短期产品虽未绝迹,但数量明显减少。目前仅在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有1个月期的产品在售,工商银行的客户经理则坦言“因为有规定”所以并无1个月内期限的理财产品销售,排期最近的产品最短期限在33天。
“这次叫停,银监会并没有明确‘7天滚存’类的循环期限产品和单期发售的产品是否一并叫停,我们目前先全部停下,看一下其他银行是怎么操作的。”某中型商业银行的高管对记者坦言。此外,根据业内人士介绍,一般理财产品的申报需要十天左右时间,目前在售的产品都是已经获批的产品,而上周发出的“叫停令”至少需要在下周才能开始显效。
已有银行为大考抢跑
禁令的下发,令各家银行的揽存压力骤然升级。从今年的三季报数据来看,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以及高通胀的双重压力下,银行的存款负增长已逐渐成为普遍现象,四大行中仅有工商银行在三季度存款呈现正增长,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当季流失的存款都超过千亿元。
记者在昨日调查中也发现,已有银行在发行投资期限在30天至40天左右的理财产品,不仅避开了禁令,而且到期日也基本就在12月30日大考日附近。以10月份1个月内期限理财产品平均3.98%的收益率水平来看,这些在售产品的收益率普遍在4.5%以上,部分甚至直逼6%,银行借机抢跑年底大考的意味浓厚。以金融界披露的信息来看,农行今日截止销售的一款“金钥匙·灵珑”2011年第2061期的理财产品,投资期为41天,收益率达到5.8%,而其到期日为12月29日。此外,中国银行的“中银稳富BJ2011004-25”,投资期为43天,其到期日为12月30日,到期收益率4.7%。而交通银行在售的“沃德添利42天”明日截止发售,42天投资期的预期收益率达到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