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07日
短短几年间,地方法人保险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财险、寿险、专业险……全国近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都在奔走筹办本地保险公司。
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地方国企、上市公司、民营巨头,争着投钱做股东,谁都想分一杯羹;地方政府、金融办、保监局,牵头牵线跑“北京”盼获批。
迄今,已有十余家地方法人保险公司获批筹建。还有更长的队伍,正排在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15号保监会大门外,翘首以盼。
在这支庞大的队伍中,多家筹划中的地方农险公司格外引人关注。虽然资本少、规模小,农险公司却因保驾“三农”而举足轻重。据知情人士透露,重庆、云南、湖南、湖北、河南、河北等地正争相筹建,农险公司有可能在目前四家的基础上扩容近一倍。
不过,在我国农业保险缺乏总体“游戏规则”的大环境下,正如一家农险公司高管所概括的,农业保险若要形成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就必须有制度化、法制化的保证。
在国家大力扶持“三农”的前提下,出台并实施相关农业保险条例,已刻不容缓。
农险扩容:“肥水”不流外人田
自国元农险2008年成立以后,监管部门再未“放行”过新的农险公司。目前,扩容暗流已经涌动。但从记者走访调查来看,农业保险并非是一些地方政府、地方资本想象中的“香饽饽”。甚至可以说,表面风光无限,实则步履维艰。
11月初的安徽合肥已是寒气逼人。
离合肥火车站不远的琥珀山庄298幢,是安徽国元农业保险公司的办公地。国元农险是安徽省第一家保险法人机构,也是全国第四家专业农业保险公司。
国元成立近四年来保费规模不断扩大。相继研发出多个特色农险产品,与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合作研究开发了“天气指数保险”。国元未来还计划在农险之外的涉农商业险上寻求突破。
在同样是农业大省的吉林和黑龙江,安华农险和阳光农险的成立时间还要往前推三年。随着近年来分支机构的扩张,北京已成了安华在长春之外的二总部。阳光则因为特殊的公司性质——相互制,而深耕于那片“黑土地”。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今年两家公司的农业险保费收入都能达到十几个亿。
在几千公里以外的上海,记者走访了另一家农业险公司——安信。就在记者采访那天,作为我国第一家农业险公司的安信,刚刚牵头组织了第三届全国农业保险联席会议。而久谈不下的“冬淡、夏淡绿叶菜成本价格保险”再保险方案,也终于在那天落锤。安信农险总裁助理石践坦陈,这是缓解“菜贵伤民、菜贱伤农”矛盾,避免上海市场蔬菜价格“大起大落”的一大突破。
安信的成立背景和经营环境颇为特殊,它是在原人保财险上海分公司农业保险业务部的基础上成立的。上海保监局有关负责人说,“在城市化、国际化加速的上海,安信的业务更侧重于都市农业领域。”
而安信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实现了,从保成本到保产值的转变,甚至对部分品种从保产值到保市场价格跨越的农险公司。
事实上,四家农险公司是全国农业保险创新试点的缩影,更是农业保险这几年发展迅猛的有力佐证。
不过,自国元农险2008年成立以后,监管部门再未批筹过新的农险公司。
尽管如此,扩容暗流已经涌动。
在重庆,一份关于筹建安农农业保险公司的申请早已递交到了保监会。10家股东均为重庆大型企业,包括当地的农业投资集团、交通旅游投资集团及涪陵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等。孰料,安农因一股东及高管资格的问题,于日前被保监会“拒之门外”。
在农业大省河南、河北、湖南、湖北、云南等地,有成立农险公司想法的也为数不少。想法的背后,有地方政府对设立法人保险公司的诉求,更直白地说,“不想肥水流入了外人田”。
“现在很多省都想设立自己的农业保险公司。”我国农业险专家、首都经贸大学农村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庹国柱教授分析说,“因为农业保险的经营是政策性的,因此大部分保费是由财政补贴的,估摸着一些农业大省想做(农业保险公司)的原因是,以为依靠财政补贴就能赚到钱。”
但实际上从记者这一段时间的走访调查来看,尽管部分农业险种中近八成保费来自于财政补贴,但农业保险并非是一些地方政府、地方资本想象中的“肥水”或“香饽饽”。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