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 作者:廖福玲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14日
在兴国县埠头乡垓上村村委会旁边的休闲场所,立着一块醒目的功德碑。2007年至2008年,国土资源部在该村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进行农田土地整理和村庄整治等。如今,垓上村已建设成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的现代文明新村。为让广大群众牢记国土资源部的真情关怀与帮助,埠头乡在垓上村竖立功德碑,铭刻国土资源部所做的各项实事、好事。肖明 记者吴书梅 摄
大余县西华山钨矿实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后,百年老矿重焕生机;曾经一贫如洗的上犹县龙口村,如今楼房错落有致,油茶林成为支柱产业;小密乡杉背国土资源希望小学曾是会昌县条件最差的一所村小学,如今新建了两栋教学楼,学校教学条件及配套设施得到极大改善……25年来,国土资源部(原地矿部)在赣南实施近千个扶贫项目,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科教培训等领域进行了有计划、有重点的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促进了赣南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受到赣南老区人民的赞誉。
调查治理地质灾害,保障生命财产安全。赣南是典型的暴雨型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区。为此,国土资源部投入项目资金23329万元,进行地质灾害调查治理与矿山环境恢复。整治矿山环境类治理项目28个,包括江西盘古山钨业有限公司矿山、赣县韩坊稀土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等。投入项目资金3765万元,进行地质灾害类区划、治理项目19个。这些项目的实施,有效地防治了矿山次生地质灾害,控制了水土流失与污染,逐步恢复了矿区植被,极大地改善了矿区生态环境,项目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正不断显现。
实施整村推进策略,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国土资源部结合扶贫规划,发挥自身优势,实施整村推进举措,以田、林、路、水、村、房综合整治为重点,把扶贫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结合起来,突出抓好14个重点示范村的帮扶工作,在项目、资金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和优先扶持,抓好村级公路、国土整治、改厕改卫、建沼气池、修建公共设施和休闲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采取引山泉水新建蓄水池、有塔式供水、新挖井三种方式,解决农民饮水难问题,全力解决农民饮水难问题,大力改善贫困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帮扶老区共建文明新村。
改善落后的基础设施,解决民生难题。针对赣南贫困乡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为配合赣州市的村村通水泥(油)路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土资源部实施路桥建设项目165个,新修、改造、硬化乡村公路472.6公里,建桥梁9座,解决了95万农民的行路难问题;实施农田水利建设项目89个,新建、维修了水陂、水坝、河堤、山塘、水渠等设施72处(座),改善了34个村的农田灌溉63261亩,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得到了农民的高度赞誉。
开展科技示范与农业综合开发,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国土资源部实施科技示范与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146个,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当地特点的种、养、加项目,大力推广油茶林改造示范基地和生物菌肥试验,发展绿色环保四元杂交瘦肉型猪的养殖业,建设太空莲基地。重点实施了种脐橙、椪柑、青梅、茶叶、白莲、黄姜、油茶,养猪、鸡、鹅、鸭、鱼、虾等扶贫示范工程,帮助安远县建立了柑桔母本园,进行了生物菌肥的试验,建立了黄姜皂素检测室。
扶贫更扶智。国土资源部实施科技培训与科技推广,积极援建国土资源希望小学。25年来,实施人才培训、教育扶贫项目146个,举办培训班373期,聘请专家学者送教下乡70场次,累计培训5.1万人次,在兴国县创办了“赣南种养业培训中心”。积极开展“赣南老区扶贫助学活动”和“扶贫助教、结对帮扶”活动,共援建、联建了10所国土希望小学,比如赣县江口镇樟木移民新村国土资源希望小学,改造了24所贫困乡村小学的危房校舍,建筑面积达19910 平方米。派出部机关12名公务员到贫困中小学支教,开展了“1+1”结对扶贫助学,主动与清华大学联系,为赣县、兴国两县建立了“清华大学教育扶贫远程教学站”,提高了贫困地区群众的素质,提高了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