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州晚报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18日
图为上犹县梅水乡洋田村农民在舞龙狮。
“上犹农民好福气,在家就能看上戏;上犹农民好现代,电脑旁边学种菜;上犹农民好富有,读书看报样样有……”这是上犹县剧团在开展“送戏下乡”演出时的一段快板说唱词,也正是该县大力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的一个生动写照。上犹县大力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载体的作用,不断“耕耘”“种植”“打造”文化,将文化的种子根植于城市街头、乡村沃野,广大城乡呈现出一派和谐秀美的新景象。
“耕耘”文化
耕出一块“文化沃土”
“加油!加油!再加把劲呀!”近日,上犹县寺下乡寺下中心小学的操场上人头攒动,鼓声、喝彩声响彻云天,一浪高过一浪,拉拉队员们不停地在场边对着正在进行“拔河比赛”的队员们大声鼓劲。这是寺下乡举办的第三届农民运动会比赛场上的一个生动场景。
为了丰富农民文化生活,该县寺下乡每年都举办一次农民运动会,比赛的都是与农民日常生活有关的项目,如拔河、羽毛球、定点投篮、乒乓球、二人齐心协力和具有农村特色的捡油茶籽比赛、农民卡拉OK大赛等项目。
说起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该乡寺下村党支部书记陈德栋高兴地说:“如今,运动会、采茶戏、电影下乡等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越来越多,以前‘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的单调农村文化生活已悄然不见。”
上犹县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精耕“文化沃土”,让百姓的文化生活“火”起来。积极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送戏下乡、送图书下乡、送电影下乡)工作。2011年,该县送戏下乡演出120余场次,送电影下乡2100余场次,组织了20个图书流动箱和3000余册图书在乡镇流动免费巡回借阅。举办了“幸福一家亲”文艺会演、首届全民运动会、首届少儿歌手大赛等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推出了《上犹印象》大型特色文艺演出、20集电视纪录片《上犹江》等系列文化精品力作。实施了县文化艺术中心搬迁和县艺术剧院、县文化馆一级馆、村级特色文化活动室、社区文化活动室、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文化重点项目建设,启动了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建立了97家农家书屋,解决了5万余人的看电视难题,同时,培育组建了腰鼓队、舞蹈队、民乐队等40多支民间文艺队伍。
“种植”文化
种出一片“和谐社会”
走进南河湖文化生态社区,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生机盎然的和谐乡村画卷:文化广场上老人们在悠闲地健身、孩子们在嬉戏打闹、青年们在比拼球技;农家书屋内几十位农民正在书架旁翻阅有关农业种养方面的书籍……
上犹县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推出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有针对年轻人的篮球、羽毛球等广场文化;有针对文化人的书画摄影展、诗词作品展等村镇文化;有针对老人的早晚健身一小时、花卉根艺展等社区文化。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城乡“文化空气”得到了有效净化。
随着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开展,群众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也悄然形成,“卫生清洁户”“文明信用户”和“和谐平安十好家庭”等不断涌现。近年来,上犹县还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省农村清洁工程试点工作先进县”“全省信访工作示范县”“全省春季防火平安先进县”“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先进县”。
“打造”文化
打造一批“文化生态旅游”知名地
古朴的亭台楼阁、青翠欲滴的白菜、农耕文化浓郁的“蔬菜展览园”……走进梅水乡洋田村,处处彰显着浓厚的客家文化底蕴,时时吹来“农博园”里迷人的花香,以山、水、石、树、桥、亭、塘、特色民居为组合的自然文化景观,犹如一幅水墨画映入眼帘。
该村以“洋田、土菜、奇石、雄狮”为特色,新建了丹桂飘香、奇石点缀的农业观光道,修建了古朴的客家民居和亭台楼阁,建起了农耕文化浓郁的“蔬菜展览馆”和“农博园”,打造集农业观光、农活体验、荷塘垂钓、美食品尝为一体的蔬菜奇石龙狮文化庄园,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上犹县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浓郁的客家文化底蕴,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两茶一苗”(茶叶、油茶、桂花苗木)农业主导产业,打造出一批批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旅游知名目的地。该县围绕客家方言、客家门楣、厅堂贴对等客家文化要素,推出上犹县客家匾额文化展览馆、客家门楣第一村——园村、营前“九厅十八井”等几十条客家文化旅游精品线;围绕蔬菜文化、粮食文化等农耕文化,推出梅水洋田蔬菜展览馆、油石粮食历史文化陈列馆等精品旅游点;依托独特的奇石根艺文化,推出奇石根艺文化一条街;围绕“两茶一苗”产业,推动茶叶、油茶文化与乡村旅游结合,发展赏茶、采茶、品茶等文化旅游项目,推出梅水园村、梅水白水寨、黄埠合溪、社溪沙塅等几十个“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村。同时,该县还以九狮拜象这一客家大型表演艺术为龙头,结合龙灯、马灯、茶篮灯等灯彩艺术,打造客家灯彩舞蹈旅游品牌,吸引了一拨拨游客前来欣赏。近年来,该县先后荣膺“中国最具魅力生态旅游大县”“中国石艺之乡”“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县”“中国最具影响力文化旅游百强县”等称号。据统计,2011年,全县接待游客38.5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31亿元,分别增长34.2%和34.1%。(黄传章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