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州晚报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18日
沃野尽欢歌
——石城县农村文体协会发展纪实
近日,记者走马石城乡村,只见欢歌笑语扑面而来:丰山乡老年体协组织老年人在文化广场上欢快地扭着秧歌,跳着健身舞;龙岗乡农民准时聚集在文化休闲广场上,在龙灯协会的组织下欢快地舞起龙灯……近年来,石城县瞄准农民的兴趣点,加大农村文体设施投入,扶持农村文体协会发展壮大,不断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领农民新生活,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
好戏连台
夜幕降临时,记者走进石城县丰山乡丰山村的休闲广场,只见广场一角摆放着一个大型音响,几十个农民在音乐的伴奏下,扭动着灵活的身躯,不时有几个年轻人也加入了队伍,共同舞动乡村不眠的夜晚。“以前我有肩周炎,经常痛,常常要儿子儿媳来照顾我。”丰山村陈英老人笑哈哈地说,“参加了社区的舞蹈协会后,整个人精神爽、身体棒,肩周炎等各种病都好了!”话音刚落,陈英老人就闪进队伍继续她的“快乐之旅”。
参加文体协会的活动不但让农民精神焕发,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和谐了。记者走进石城县龙岗乡,发现许多农民在活动广场上热情洋溢地舞动着龙灯,艳丽的服装、轻快的舞姿、灿烂的笑容融合成一幅和谐的画面。“自从参加龙灯协会活动后,每天的心情都非常好,更欣慰的是,儿媳和我之间的关系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回到家里人人都笑脸相迎,孙子不再叫我‘老太婆’,而是亲切地叫我‘舞奶奶’。”龙岗村农民赖全秀喜滋滋地说。
百花争鸣
“7点钟了,今天会去广场跳舞吗?”“当然会,有标准化的广场,高品质的音响设施,我一天都不会落下。”
这是记者日前在石城乡村听到的一段对话。每天定时定点参加农村文体协会活动已成为了石城农民的一个生活习惯。
为了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石城县大力扶持农村文体协会发展,促使农村好戏连连。该县不断加大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采取“政府主导、农民主建、市场参与”的运作模式,大手笔投入、高品质建设,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改造利用祠堂、戏台等200余处,建成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以及70多个休闲广场、农民文体活动中心,使农民活动有去处、娱乐有场所。
与此同时,该县充分利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品牌,引导艺人、文化能人组成艺术剧团,下乡进村为农民表演节目,培养农村文化骨干及协会组织管理人才,指导农民把健身娱乐与农村生活相结合,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推动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如今,全县已成立了文艺协会128个、体育协会96个,实现农村文体活动乡乡“红红火火”、村村“热热闹闹”。
合力浇灌
时下,石城农民一有时间就会到村里的文化广场、休闲广场参加文体活动。由于文化场所、文艺协会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以至于仍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娱健身需求。近段时间,该县正在对农村文体协会发展状况进行调研,旨在进一步整合部门资源,促进乡村文体协会的发展与壮大。
加大专业人才培养。调研中,该县相关部门发现由于农民文化水平有限,对活动的组织、协会的管理等方面不到位。下一步,该县将多培养专业人才,通过专业人才对农村文体协会进行指导,扶持文体协会健康发展,使之真正为农民服务。
广筹资金投入。农村文体协会活动需要活动场所、活动设备等,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石城财力有限,资金缺口很大,以后要积极向上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建立多渠道投资体制和有效的筹资机制,配套完善的活动设施,打造高质量的农村文体活动。
激活运作模式。当前,石城农村的许多文体协会还只在小范围里小打小闹,不仅经济效益低,而且不利于文体协会的发展与壮大。因此,需要激活农村文体协会运作模式,整合资金、人才、管理等优质资源,将文体协会与市场有机结合,激活农村文化的活力,增强协会活动的影响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邱有平 吴云凯 特约记者赖於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