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作者:许军 本报记者鄢朝晖 梁健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29日
“赣南老区不脱贫,我们扶贫绝不脱钩”。1987年,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国土资源部(原地矿部)干部职工深入基层,踏上赣南这片红土地,开始了对赣南老区的定点扶贫,用实际行动践行和诠释了庄严承诺与责任情怀。
25年的接力,国土资源部对赣南老区扶贫的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他们踏遍赣南山山水水,大力推进扶贫新模式,付出了千般辛苦,收获了累累硕果。
25年的牵手,国土资源部在矿产勘察开发、遥感技术应用等领域进行了有计划、有重点的扶贫开发,如同春风化雨描绘出赣南脱贫致富的壮美诗篇。
心系老区,竭诚扶贫,用不变的红色情怀点亮希望之光
贫困地区的父老乡亲,是党和政府的牵挂。
当年,地矿部率先响应,时任副部长的方樟顺亲自率领有关人员到赣南进行实地考察,正式确定赣南为地矿部支援扶贫的定点挂钩地区。
从1987年开始,地矿部每年选派一批部机关干部,由司局长带队,深入赣州开展扶贫活动。
1993年起,部党组将“扶贫团”改为“扶贫开发中心”,作为事业实体,常年保持7人至10人驻扎赣州,而部机关干部锻炼则实行轮换制。
吴立人,今年已79岁,这位曾担任赣州地区老建办主任多年的退休干部回忆起国土资源部在赣南的扶贫经历,仍历历在目。在他的记忆中,打交道最多的是被授予“国务院十大扶贫状元”之一的朱耀琪。
朱耀琪是原地矿部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93年起担任地矿部赣南老区扶贫开发中心主任多年。他因一直坚持坐农用车下乡,乡亲们又给他取了“坐拖拉机的司长”的“雅号”。在开展地勘工作的基础上,他还组织实施了“赣南果业基地成土母岩——土壤环境优选评价”项目,编制了“赣南果业发展基地规划图”,让今天的赣南人民收获了漫山遍野的“致富果”。
国土资源部用不变的红色情怀点亮了赣南大地的希望之光,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扶贫之路。据不完全统计,25年来,国土资源部先后派出专门从事扶贫工作的干部171人次,部系统参与扶贫的有3000余人次;累计投入扶贫资金6.8亿元,实施扶贫项目近千个,引进资金2.54亿元,培训教师和农民1.76万人,有力地改善了赣南老区农村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帮助贫困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以点带面,科学实施,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带来示范效应
日前,冒着淅沥的冻雨,记者来到上犹县社溪镇龙口村,展现在眼前的是错落有致的楼房、郁郁葱葱的油茶林,让人眼前为之一亮。
这里曾经一贫如洗。2002年前,龙口村还到处是破旧的传统土木结构瓦房,农民的饮用水是河水。如今,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倍,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并非简单的今昔比照,而是国土资源部赣南扶贫中心工作组10年来在龙口村定点扶贫的一个生动缩影。而在广阔的赣南,国土资源部14个定点扶贫点,散落在村村组组,成为整村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闪亮明珠。
多年来,国土资源部结合赣南地处山区、人多地少等实际,提出了营造“大扶贫”氛围、建立“大扶贫”机制、打造定点扶贫大平台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新模式,着力寻求扶贫开发与小康建设有效结合的新路径。
透过在赣南的成功扶贫历程,国土资源部赣南扶贫开发中心主任、赣南地质调查大队队长朱祥培深有感触地说,“实践证明,定点扶贫是加大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的重要举措,已成为中国特色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国土资源部在赣南定点扶贫开发的14个示范村投入扶贫工作经费889.5万元,受益农户9326户。如今,14个示范村都成为山青、水秀、人和、景美的自然生态新村落。
这14个示范村,有效带动了赣州重点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针对赣南贫困乡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国土资源部在赣州实施路桥建设项目165个,解决了95万人的行路难问题;实施农田水利建设项目89个,改善了34个村的农田灌溉63261亩,较好地解决了民生问题。
如今,14个定点示范村已成为赣南扶贫的样本。
深山“接地气”,矿业增底气,善于扬长补短抒情山水间
多年来,国土资源部依托地勘行业优势,在赣南大地实施了矿业勘察开发、航空遥感等大批具有行业特色的扶贫项目,使“世界钨都”、“稀土王国”名片更加熠熠生辉。
百年老矿大余西华山钨矿又被挖出几亿元“新家底”。此前,该矿由于资源枯竭处于停产状况。
西华山是我国发现最早的钨矿矿山,其命运牵动着许多赣南人的心。它的枯木逢春,是国土资源部在赣南实施矿业扶贫的直观成果。
“国土资源部在西华山开展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直接给企业带来3亿余元的经济效益,可延长矿山服务年限3年。”江西西华山钨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鉴明感激地说。
赣州地下蕴藏的矿产达110种。这些矿资源深藏于赣州的崇山峻岭,期待像西华山的钨矿一样走出山门,拥抱世界。
是国土资源部为赣州找到了打开赣州矿产资源宝藏的“秘籍”。从1987年首个扶贫团开始,国土资源部就将矿业开发扶贫作为突破口,开展了贵金属、有色金属和以萤石为主的非金属普查找矿,前后完成227项地矿项目的勘察开发,无偿向地方提交矿产地勘察资料112处,探明的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达4000多亿元。
石头本是无情物。国土资源部扶贫的春风,拂醒了一座座沉睡的深山,让“世界钨都”、“稀土王国”更加底气十足。如今,一座座“扶贫矿山”拔地而起!
不仅仅是矿产勘察开发,国土资源部凭借专业特长舞东风,帮助赣州实施了航空遥感、矿山治理、土地整理等大批具有地勘行业特色的扶贫项目,给赣州大地带来众多“意外收获”。截至目前,国土资源部投入资金2.33亿元,对28座矿山环境进行恢复性治理,让赣南废弃矿区重现生机;投入项目资金3765万元,进行地质灾害类区划、治理项目19个,极大改善了矿区生态环境;拨出100多万元专款,对赣南大地进行航空遥感综合调查,制作相关资料,让其“世界橙乡”之路迈得更坚实。
“输血”更“造血”,扶贫先“扶根”,授之以渔助推革命老区振兴
一直以来,扶贫都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为避免走入“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国土资源部科学探索发展农业产业、科技培训、捐资助学等多种扶贫途径和模式,为扶贫县、乡、村的长远发展进行规划和扶持,并从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为根本出发点,解决贫困农民的“穷根”问题,推动赣南革命老区振兴。
多年来,国土资源部帮助赣州各地立足资源优势,搞“一村一品”农业规模生产,让致富的希望在千家万户生根、开花、结果。25年来,累计实施科技示范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46个,帮助该市扶贫重点村发展各类种植业面积10万余亩。如今,赣州脐橙、蔬菜、油茶、生猪、毛竹、花卉等六大扶贫和移民重点产业已具规模。
为增强农民“造血”功能,国土资源部把农业产业扶贫的落脚点放在科技培训和推广上,为农民脱贫致富、农业丰产丰收广洒甘霖。25年来,国土资源部实施人才培训、教育扶贫项目146个,举办培训班373期,累计培训5.1万人次;在赣南援建、联建了10所国土希望小学,改造了25所贫困乡村小学的危房校舍,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让近万名农村学生告别危房。
当年一句承诺,25年坚执如初。国土资源部25年的扶贫大接力,正是对中央有关精神的有力实践。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刚刚结束,国土资源部便率先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在新春佳节到来之前,挥师赣南,谋划下一步扶贫开发新路。今天,这场跨越时空的大接力仍将继续,这部恢宏的乐章仍在奏响新的旋律……
许军 本报记者鄢朝晖 梁健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