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金融网专题网站首页专题频道

  货币,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商品生产阶段的产物。中国古代货币,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货币之一。它源远流长,三四千年的发展过程连绵不断,形成了具有东方色彩的中国货币体系,在世界古代货币史上独树一帜。
  赣州金融网“史海钩沉话金融”专题,本期为您讲述——中国古代货币篇。

  中国使用货币的历史非常悠久,传说四五千年以前甚至更早货币就兴起了。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说:“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所以来久远,自高辛之前尚矣,靡得而记云。”班固《汉书•食货志》也记载。“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利通有无者也……兴自神农之世。”《初学记》载:“黄帝采首山之铜,始铸为刀。”等等。类似的记载很多,说法不一,但都大体属石器时代,那时候是不可能产生货币的,因为还没有产生货币的条件。

  社会大分工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铜器的使用,到了商代,我国社会已完成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商业有了显著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在手业内部又分成许多门类,各门类又分成许多专业,各专业内部又有很细的分工。这种细致的分工,必然引起广泛的交换活动,促进商品交换的发展。

  商品交换的发展,促使古代货币的产生。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为了交换的便利,必然要求有一种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在漫长的商品交换过程中,一般等价物逐渐固定到一种商品上,这种商品就是货币。


我国最早的货币是起源于商朝的贝币。
贝壳充当货币的优点:
1)它有光泽,有光花纹,当时是名贵的装饰品;
2)有天然的单位,便于计数;
3)坚固耐用,不易磨损;
4)便于携带。
贝币的计算单位是朋,每朋10贝。


  古代货币进入到春秋战国时期,进入了早期发展阶段。这一时流通的货币主要有四种——布币、刀币、环钱和蚁鼻钱。
  布币:是由农耕工具演变而来,流通于中原地区的农耕地带。布币的基本形状如铲,在此基础上变化多端,按具体形状又分若干种。它的演变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始布、空首布和平首布。平首布一般都有文字,多数的文字是地名,以表明出处,但也标明重量的,如“一两”、“十二朱”、“朱”、“两”都是货币单位,可谓最早的铢两货币 。 刀币:起源于渔猎地区和手工业地区,是由实用的刀演化而来,基本形状如今日之大刀。
  环钱:大概是由纺轮演变而来,圆形、中心有孔。孔又有圆形和方形,故有圆形圆孔和圆形方孔的区别,内外边缘又有有轮廓和无轮廓两种。环钱多数都有文字,或标地名,或标重量和单位。环钱是铜钱的原型。
  蚁鼻钱:专指楚国的铜贝,又称为“鬼脸钱”。

  黄金、郢爰
  战国时,黄金被大量使用,开始发挥货币的某些职能。此时黄金作为货币,还是称量货币,按重量行使,它有两个单位,一个是斤,一斤合16两;另一个是镒,一镒合20两。郢爰是楚国的货币。


春秋战国时代货币的特点
1、货币单位已分成等级;
2、没有统一的货币铸造制度;
3、多种货币同时并存。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接着实行了一系列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的措施,统一货币就是其中之一。规定全国使用统一的货币,统一的货币分黄金和铜钱两种,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铜钱为下币,按枚使用,币面铸有“半两”二 字,表明每枚的重量是半两,史称半两钱。禁止其他财物作为货币流通。

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意义:
1、货币的统一是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促进封建国家统一的重要措施;
2、货币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物资交流和贸易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
3、秦始皇对货币的规定是中国货币史上第一个货币立法,半两钱对以
  后历代钱币的形式有深远影响;
4、半两钱以重量为名称,又是中国量名钱的开端。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政权,是在战国时期秦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详情]

  汉初的钱币制度多有变化,铜钱由民间自铸,十分混乱。
  汉武帝改革币制的内容:
  公元前118年(武帝元狩五年),铸造五铢钱,每枚重5铢,钱面铸“五铢”二字,周边有轮廓。公元前113年(武帝元鼎四年),汉武帝对钱币制度进行整顿,采取两条措施:一是统一铸币权,五铢钱由中央政府的上林三官负责铸造,禁止各郡国铸钱,此前郡国所铸之钱一律销毁,并将铜材运交上林三官;二是全国统一使用 上林三官铸造的五铢钱,非三官钱不许使用。

  汉武帝改革币制的评价:
  汉武帝改革钱币制度,推行五铢钱,是继秦始皇统一货币后中国货币史上又一件大事。这次钱币改革为中国古代货币开辟了一个新阶段,创造了一个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钱币体制。五铢钱继承了半两钱的形式,其重量又经过数十年的探索才确立,适宜使用,便于流通,是最为理想的封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媒介,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直到唐初,700余年时间而不衰,成为中国主要的货币。这次钱币改革确立了中央政府的货币铸造权和发行权,禁止私铸,这有利于货币的统一和币值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政权的巩固,也有利于安定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西汉末年,王莽摄政和新朝统治时期,为了削弱汉朝的旧族势力,以及对百姓的财富掠夺,王莽以“托古改制”为名,十余年间就进行了四次大的币制改革。

  失败的币制改革
  王莽钱名目等级繁杂,由于币制复杂混乱,导致民间交易很不顺畅。并且每次改制的钱币大小不断缩小,价却越来越高,实质上剥削了普通民众的财富。其币制改革以失败告终,币制改革的失败也是新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

  精美的铸币工艺
  尽管王莽的币制改革是失败的,但新朝所发行的一系列钱币却是古钱史上的精品。新朝货币多采用悬针篆的字体,制作十分精美。国宝“金匮直万”是价值最高的古钱之一,存世仅两枚。铸造的“金错刀”因其造型别致,工艺精巧,自古为钱币收藏者所喜爱。

  公元621年(武德四年),唐高祖对钱币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废除五铢钱,铸通宝钱。通宝钱仿五铢钱,每枚重2铢4纍,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成色以铜为主,掺以锡和白镴,钱面铸“开元通宝”4字,钱文用隶书。自此,在中国历史上行用了数百年的铢两货币被废除,进入通宝钱阶段。

这次改革是对此前近千年钱币形制的总结:
1、再次肯定了铜钱外圆内方的形状和5铢的重量,规定了钱币的大小、
成色,成为唐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铸造钱币的标准;
2、使钱币名称同钱币重量完全分离,这是中国钱币的重大变化;
3、从此,中国钱币进入了年号钱阶段。

  宋朝货币制度的特点:
  1、宋朝币制以钱为主,即以通宝钱为主。通宝钱十分复杂,种类繁多,每隔几年就有一种新钱种面世。除铜钱外,还有铁钱,二者并行。
  2、货币流通的区域性,有的地方专用铜钱,有的地方专用铁钱,有的地方二者兼用。这些钱币在一个地区流通,不准运钱出境。
  3、流通混乱。铜铁钱各分大小,铜铁钱之间、大小钱之间作价不一,致使流通无序。

  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1、纸币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经济方面的:第一,宋代商业发达,要求有大量轻便的货币
,铜铁钱都因区域限制而不敷应用,且笨重不便,极大地阻碍了地区间商品交易的发展。第二,造
纸业和印刷业的发达,为纸币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第三,宋王朝为防北方辽、夏、
金人的威胁和侵略,被迫养重兵以为备,军费开支庞大,财政非常困难,依靠发行纸币以称补开支
,也促进纸币的进一步发展。

  2、纸币产生的过程大约是在宋真宗年间(998——1022)成都的16家商号制作一种纸券,名曰“交子”,代替钱铁流通。这就是最初的纸币。这种交子因是私人发行,所以史家称其为私交子。发行交子的富商称为交子铺或交子户。由于私交子的信用度较低,交子在流通中不能兑现,引起诉讼。1023年(仁宗天圣元年),政府禁止私人发行交子,并在四川设置益州交子务负责交子的发行事宜,次年开始发行交子。这是政府发行的交子,史称官交子。官交子的发行3年为一界,界满收回旧交子,发行新交子,每界确定最高发行限额,用铁钱作为发行准备。到了南宋,交子由户部掌管发行。

  3、宋朝政府对纸币发行和流通的管理办法叫称提之术。其内容主要是3年一界,界满收回旧交子,发行新交子;设置发行准备;限制最高发行额。

  4、南宋初年,还发行过一种代替白银流通的银会子,以钱为单位,面额分为1钱和半钱两种,每年换发一次,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银本位制纸币,但只限于一些地区使用,没有在全国流通。

  元世祖统一纸币
  1276年(至元十三年),元世祖对币制进行了一次改革,收兑江南当时流通的纸币,即南宋的关子、会子,禁用铜钱,中统钞也由木版印刷改为铜版印刷。这样,全国的纸币就统一了。

  元朝初年有了比较完整的纸币管理制度,并由政府在法律方面作出规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纸币条例。
  关于发行方面的规定:
  1、交钞、宝钞为法偿货币,严禁金、银、铜钱的流通和使用;
  2、设立发行准备金;
  3、中统钞、至元钞均分为不同面额、两种钞票并用;
  4、百姓随时可以用旧钞换新钞,用破钞换好钞,并收取一定手续费;有阻碍和刁难者,定罪。

  关于流通方面的规定:
  1、交钞、宝钞不限年月,通行流转;
  2、各地设立平准行用库,负责买卖金银,平准钞法,维持钞值;
  3、严禁私自买卖金银,违者治罪,告发者赏;
  4、严禁伪造交钞宝钞,伪造者死,告发者重赏。

  明朝建立初始,推行铜钱,后因数量不敷,改行纸币。1375年(洪武八年)设立钞局发行纸币,是为大明宝钞。大明宝钞由户部印制,地方不得印制。

  明朝的纸币制度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
  1、明朝在统治中国的200多年时间里,只发行过一种钞票,
即大明宝钞,币面只印洪武年号,最大面额为1贯,即使后来的
通货膨胀,也没有发行过大钞。
  2、大明宝钞不设发行准备,又不分界发行,而是长期流通
过,于是,行用不久,就开始膨胀贬值。

  白银在宋代已具有货币的各项职能,到了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行的流通更加广泛。1436年解除银禁,实为在法律上准许用白银,白银的流通便公开化,且更普遍,朝野上下都使用白银,白银取得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成了正式通货。到了嘉靖年间(1522——1566年)政府又规定了白银同钱的比价,还规定大数用银,小数钱,白银遂取得法定通货的地位。清朝承袭明朝的币制,仍用白银和铜钱,但以白银为主,也是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白银成为一种主要货币。白银的单位仍然是两,清朝习惯上将银和两合用,称银两,银两就成为清朝白银的单位。银两在使用过程中,慢慢发生变化,分成实银两和虚银两。实银两是交易时收授的现银,虚银两则是记账的单位。

  实银两
  实银两就是交易时接受的现银。实银种类繁多,形式不定。实银铸成锭,有的形似马蹄,有的状如纺锤,有的像馒头,有不成形的散碎银。它们都各有其名,然可统称为“元宝”或“宝银”。宝银的重量不等,大锭有50两,中锭10两,小锭只有几两,碎银不足1两 ,使用时依重量计值。

  虚银两
  虚银两是指实虚的价值符号,是用于计算的单位,在账务处理上具有重要意义。虚银也是有重量和成色(假设的),一锭实银要存入金融机构,先要根据所在地的实银标准推算了其升水或贴水,然后按照当地使用的虚银标准计算其应记的数额才能入账。全国有影响的虚银有:上海的九八规元、天津的行化银、汉口洋例等。

  银元
  1887年(光绪十三年),清庭准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省设厂试铸银元。1889年开始铸造第一批银元,翌年流通于市场。这是近代中国正式铸造银元的开端。这种银元含银9成,清政府下令作为中国的法币。1910年(宣统二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将银元的铸造权收归中央,开始铸造“大清银币”,称为国币。

  铜元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两广总督李鸿章来广东市面闹钱荒之际,于6月开始试铸铜元,每枚重2钱,成色为铜九五、白铅四、锡一,名“光绪之宝”,当制钱10文。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将铜元的铸造权收归中央,定铜元为2分、1分、5厘、1厘4种,这是企图将铜元作为银元的铺币,令1905年设立于天津的户部造币总厂铸铜元。第二年,清王朝被推翻,铜元陷入紊乱局面。

  银钱票
  典当业在明末清初十分发达。当铺的日常业务,就是存款、放款、签发银铺票。当铺的放款是以物作押的个人放款。当铺存款的来源,一是官款,二是私款。在官银号成立之前,地方的各项库款多存放于当铺生息,这是当铺的主要存款来源之一。绅商富户的私款,也多交存当铺生息。而
大官僚则以当铺作为营运资金的场所,借给当铺取利。当铺接当
时,有时不付现钱,而是开给可随时兑现的银票、钱票,信用好
的当铺所发的银钱票,能在市面流通,于是便成了信用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