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龙南县开展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贷款的调查与分析 |
作者 |
廖建军(中国人民银行龙南县支行) |
调研背景 |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大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支持力度,重点支持赣州市加快完成改造任务。从2012年8月起,赣南大地掀起了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的重点工程,并出台了《赣州市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金融支持实施方案(试行)》配套解决危旧土坯房改造的信贷资金供给。这一扶弱信贷政策的出台,促进了赣州市区域内的弱势金融服务条件的改善,推动了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的顺利进行。 |
调研时间 |
2012年12月 |
![]() |
2、农村金融服务理念不足 一是金融机构市场定位普遍趋同。现阶段,无论是已有的金融机构,还是新设立的金融机构,大部分都在争抢优质客户,培育小客户的意识不足,缺少为广大分散农户提供信贷服务的金融机构。二是金融机构在执行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贷款政策时缺乏商业可持续的信贷理念,难以形成良性的扶弱信贷市场。由于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思维模式定势,对于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贷款业务,金融机构容易将其作为政治性的任务被动完成,而不是主动作为盈利增长点来培育和开发这一市场,缺乏商业可持续的信贷理念,导致这类贷款形成风险,银行往往视自身为冤大头,认为风险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指导思想导致金融机构缺乏原动力来培植弱势信贷业务,因而无法形成良性的扶弱贷款市场。三是贷款担保的要求使很多潜在的借款人被置于信贷门槛之外。信贷政策扶持的对象大都为农户中的弱势群体,能够提供担保物的只是少数,大多数不具备担保的实力,而金融机构往往过度依赖抵押和担保抵御风险,农户反映因无担保或担保不足无法获贷的情况最常见,这使得很多存在有效需求的农户望贷兴叹。 3、良好的农村信用体系尚未形成 从龙南县农村地区信用制度供给来看,当前除了盛行的传统乡村信用制度外,还遗留着传统的计划体制培育的“国家信用”制度。许多农户认为,正规商业金融机构是国家的机构,小额贷款就是政府发放给自己的赈灾款、扶贫款、救济款,不存在拖欠归还问题,国家的钱不用白不用,还了也白还,在我们的调查中就曾发现农户向金融机构要回自己贷款指标的现象。放贷对象信用意识尚未跟上,导致金融机构不敢放贷。特别是对贴息类贷款,农户有很深的误解,认为一旦国家贴息就是政府给的救济款,国家的钱不拿白不拿,不还款也没有过多的心理负担,加上农户的金融知识普及未能及时跟上,从而难以消除这样的认识误区。这也是金融机构要求借款人提供抵押和担保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我国征信体系的建设步伐虽然较快,但还不能充分发挥其对优质信用主体实施正向激励的作用。征信信息的利用还不够充分,借贷双方对于“为得到更好的信用服务而积累优良信用记录”的意识较弱,征信记录的正向激励作用还未有效发挥。 四、推动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贷款的对策和建议 为切实解决好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贷款难问题,积极发挥信贷资金支持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这一民心工程,更好地使国家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健全和完善。 |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转到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