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中国金融 >> 正文内容

着力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牛娟娟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02日

    年度《中国国际收支报告》是盘点当年国际收支形势的重头文章。从4月1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2010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修订数据和2010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显示的情况看,当前我国国际收支形势整体向好,今后需要继续加快转变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深化外汇管理重点领域改革,促进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

    国际收支形势稳定乐观

    本次报告指出,去年我国涉外经济总体趋于活跃,国际收支交易呈现恢复性增长,总体规模创历史新高,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95%,较前年上升13个百分点,贸易、投资等主要项目交易量均有较快增长。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表示,“应该说,2010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继续呈现顺差,基本是过去一年在全球经济基本处于复苏中、国际市场需求渐渐恢复的情况下,我国贸易进出口逐步恢复情况的反映,国际收支总体形势稳定乐观。”

    报告同时显示,经常项目收支状况持续改善,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5.2%,与2009年的比例基本持平,仍明显低于2007年和2008年的历史高点。来自华安证券的分析人士指出:“目前我国进出口渐趋平衡,2009经常项目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已显著下降,2010年这一态势继续延续,这说明国际收支向均衡状态进一步趋近,这是值得肯定的变化。”

    外债规模上升引人关注

    国家外汇局3月31日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我国外债余额为5489.38亿美元,继续呈增长态势。本次报告也指出,主要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年内呈现一定波动。境内市场主体的负债外币化倾向依然较强,外债规模有所上升,外汇贷款继续增加。

    从去年一年情况看,我国外债余额整体呈上升态势。从2010年3月末至6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从4432.36亿美元增至5138.10亿美元,继而达到9月末5464.49亿美元的规模。其中,二季度增幅约为705亿美元,三季度增幅约为326亿美元,两个季度均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其中二季度增长势头更为迅猛。

    “事实上,外债规模主要与外围市场利率水平以及本币预期关系比较密切。去年,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和主要国家货币走弱、人民币升值预期影响,境内企业和个人负债外币化倾向比较明显。”丁志杰表示,“与此同时,由于去年我国外汇资金总体较为充足,因此在过去一段时间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了一部分外汇信贷,这使得外汇贷款有所增加,外汇存贷比进一步上升。”

    阻击“热钱”不可松懈

    本次报告还对“热钱”问题给予了充分关注。报告指出,2010年新兴市场经济体普遍面临资本流入压力,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问题较为突出。为此,有关国家和地区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当前,在FDI稳中有升、人民币升值预期下,“热钱”流入势头不减,资本流入压力较大。有关专家提醒,2011年我国面临“热钱”冲击压力仍不可小觑。

    “当前,在主要发达国家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以及全球流动性泛滥、国际金融动荡的情况下,应对跨境资本流动冲击仍是我国面临的巨大挑战,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防范。”信达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黄祥斌指出,“最重要的还是要保持宏观经济稳定,进一步健全宏观调控手段、完善金融市场体系,这是我国抵御跨境资本流动冲击的根本。”

    力促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是“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可以预见,作为“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也是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主要预期目标。

    专家就此表示,下一阶段要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还需按照中央有关部署,继续严厉打击“热钱”等违法违规资金流入,加快推进进出口核销改革等便利化措施,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和外汇市场等重点领域改革,积极完善外汇市场发展。

    “在加强外汇管理的同时,还要补充的是,从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国际收支失衡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结构性国际收支失衡,也就是说,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还需要依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关系的理顺,这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对本报记者表示。 

分享:

来源:金融时报

责任编辑:谢欢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