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财经要闻 >> 正文内容

内蒙古稀土整顿被指一刀切 国进民退饱受质疑

来源:财新网-新世纪    作者:严江宁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13日

    [导读]一次由政府主导、涉及内蒙古全境35家稀土企业的整合行动,在执行中“一刀切”,被质疑更像是包钢圈定生死簿

三个月前,乔桉刚从一家私人老板那里接手了颇具规模的稀土分离冶炼企业包头达茂稀土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达茂稀土),成为公司总经理。这一年,稀土价格全面上扬,价格涨幅超过250%,可他们还没来得及分享成果,赚得盆满钵满,噩梦就降临了。

5月4日,工厂先被停了电,随后,公司最大的稀土原矿供应商——内蒙古包钢稀土(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00111.SH,下称包钢稀土)也突然切断了对达茂稀土的供应。他们后来才知道,5月初,内蒙古经信委召集多方开会,公布了稀土上游企业整合淘汰工作方案,而达茂稀土正在整合关停的范围之列。然而,直到5月11日,有关文件进一步被下发到工商、电力等部门,他们依然没有正式收到过文件。

按照这份内蒙古政府出台的稀土上游企业整合淘汰方案,内蒙古境内几乎全部稀土上游企业将通过重组合作、补偿关闭和淘汰关停完成整合。该方案一旦实现,最终会形成由包头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包钢集团)统一开采、选矿、冶炼、经营的稀土冶炼分离专营工作体制。而包钢集团旗下的包钢稀土,将成为中国北方获准从事稀土上游产业的“独家专营户”。

据了解,整改工作被限时在今年6月底之前完成,其力度之大、速度之快令业界称奇。然而,淘汰企业的标准、对企业的补偿措施以及企业关停引发的种种后果,都令此项充满“行政指令”色彩的整治行动在当地饱受质疑。

整治“一刀切”

尽管拥有全球“已探明具经济开采价值最大”的稀土储量,中国稀土行业却一直因过于分散,并未获得话语权和定价权。

包钢集团旗下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白云鄂博铁矿,探明储量占世界稀土资源的62%,占国内已探明储量的87.1%,加之与铁矿伴生,开采成本低。前些年,大量稀土上游企业纷纷涌入,致使稀土开采量和出口量大幅上升,产能严重过剩。

早在2008年底,北方稀土行业就曾掀起过一波整合浪潮。当年12月,包钢稀土和内蒙古稀土高新区控股的高新控股有限公司牵头,控股整合了包括包头华美稀土高科有限公司在内的数家民营企业,希望通过统一组织生产、收购、价格和销售,掌控稀土产业话语权。

然而,与2008年相比,此次整合更加大刀阔斧和“一刀切”。“以前的整合是比较自由的,像包钢收购华美都属于企业市场行为。而这次整治最大的不同在于这是政府行为。”包钢稀土研究院一位老专家告诉财新《新世纪》。

内蒙古政府信息网站披露,这次整合行动要对呼市、包头市和巴彦淖尔市35户稀土上游企业分三类整治:一是对由自治区级以上投资主管部门立项审批的四户稀土冶炼分离企业,由包钢集团与其商谈重组合作事宜;二是对有关盟市、旗县(市、区)立项审批的22户稀土冶炼分离企业,由包钢集团出资,相关地方政府酌情予以补偿,使其关闭并退出稀土业;三是对没有立项审批文件的九户稀土冶炼分离企业,淘汰关停。

内蒙古经信委称,此次淘汰整合是依据国务院今年5月10日发布的《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

《意见》中提及,稀土行业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控制总量、优化存量”“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提高稀土行业集中度”,目标是用1年-2年时间,“基本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导的稀土行业格局”。《意见》提出要开展稀土专项整治,对“无计划、超计划生产企业”,要追查矿产品来源;对“违法收购和销售的企业”,依法予以处罚,取消生产许可和销售资质,并限期办理变更登记、注销登记或吊销营业执照。

“实现稀土专营是内蒙古的思路。这次整合成功后,内蒙古所有稀土冶炼分离企业就全都在包钢旗下了。”前述老专家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内蒙古大力执行国务院要求的动力在于:提高稀土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掌握稀土市场话语权,控制出口,保护环境和资源。

瑞道金属网稀土产业分析师杨晶晶表示,“可以看出这次内蒙古稀土行业的整合是下了决心的。”她认为,提高产业集中度符合稀土行业发展趋势,对环境保护也有好处。

整合已是大势所趋,但被整合的企业却对强制关停的整合方式颇有微词。他们对落后产能的定义及产业整合的执行依据、赔偿标准都提出了质疑。

分享:

来源:财新网-新世纪

责任编辑:肖春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本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征稿启事 | 评论须知 | 站点地图 | 会员登录
主办:赣州市普惠金融协会
指导单位:赣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人民银行赣州市分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赣州监管分局
Copyright© 2009-2012 www.gzjr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赣州金融网 版权所有.
请使用IE6.0以上版本或将浏览器设置为兼容模式浏览本网站
赣ICP备18016875号-1 赣公网安备36070202000326号 技术支持:红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