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李伊琳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14日
温州炒房团已走出国门。
本报记者近日了解到,加拿大一些城市的房价正被中国炒家推高,而温哥华首当其冲。
“一些楼盘有6-9成是中国人购买,甚至有中国人排队48小时等一个新楼盘开盘,或者出钱雇人排队。许多投资聚集的城市房价上涨,中国人贡献不小。”著名的国际房产中介高力国际北亚区董事总经理柳维伦表示。
柳认为,是中国国内持续的限购政策驱使内地买家成为温哥华购房者中的生力军。
受中国大陆投资者对地产市场的强烈推动,温哥华住宅价格在2010年上涨了12%。
中国楼市的疯狂果真可以在海外复制?
“温哥华房价一直比较稳定。”6月10日,在四川成都正在洽谈一个工业地产项目的雷先生听说加拿大当局要对华人炒房采取相应措施后,漫不经心地一笑,以淡定的语气说:“那又如何?我就是放着,这个钱总比躺在境内强吧?”
“房价太便宜了”
刘琼是个“富二代”,浙江人,目前在代理一个国际美容美发品牌,其父是加拿大华商会主席。2003年刘琼全家移民加拿大,定居温哥华。从起初的购房自住,到之后的投资,均沿袭了境内楼市投资者中的一路军团的操作模式。
到了一个国家,刘琼一家首要的一件事就是居有定所。
华人在加拿大的房地产投资分两拨。1997年之前港澳台人士,主要集中在香港。而这一波,早在2002年就开始启动,刘琼一家购房正好卡住了这波行情。
移民到一个新的国家,首先要选择城市。温哥华、多伦多、蒙特利尔是新移民依次首选的城市。
温哥华是刘琼父亲数次考察过的城市。此地依山傍海,四季如春。刘琼一家迁居于此,且深深地爱上了这里的环境,借她的话说,“温哥华只有春天”。
而且,人文方面,因为周边大多是华人,对于远离祖国的他们,居住相对也比较习惯。
刘琼一家刚到温哥华,正是加拿大这一轮涨势启动的时点。当时在2002年,他们在温哥华东区购置了第一套房产。
房价根据区域不同,价位差别较大。刘琼就落户在东区购置的房子300多平方米HOUSE(不可以翻译为别墅),是那种两层或三层的房子,当时总额大概150万左右。“这显得太便宜了,在中国上海还没法在市中心买套中档的小房子呢。”
加拿大的户型一种是刘琼家买的HOUSE,另外就是连体的TWONHOUSE(两个或两个以上的HOUSE以不同的形式连在一起)、木质三层左右的公寓以及混凝土结构高层公寓。
刘琼的父亲是加拿大侨领,在中国大陆尚有产业。他在两地来往间发现境内的房价在突飞猛涨。刘父当时就冒险在上海郊区以500多万购置了一套别墅。
与国内的房价和房屋使用年限的特性比较,刘父觉得,加拿大的房子性价比太高了。而且,政策相对稳定,房价也没有历经飙升之势。于是,又在温哥华连续购置了3套HOUSE。
之后的3套房购买时间在2005年至2006年期间。
当时,独立的HOUSE温哥华的房价大概是,普通的HOUSE 40~80万加币(当时约人民币的七倍左右)之间,好的HOUSE 100~200万,200万~400万就是豪宅了。
连体的TWONHOUSE大概在40万~60万之间,公寓15万至40万之间,价格差异很大是因为地区、位置、景观、面积、新旧程度、材质都有相当大的差别。
加国炒“学位房”
“新一轮中国买家的到来,加上加拿大已经有些泡沫的房价,让温哥华一举跻身全球房价最高的房地产市场之列。”刘琼比较认同。
在温哥华最明显的就是,华人的这种“炒作”资本大肆进入相对高档的居住区,即一些学区的集中点。
“其实,温哥华的这些基础教育,并没有像国内一样分三流等的,都是我们华人自己在造概念。”刘琼对此表现得非常抵触,而且这些资本进入西区后,加拿大本国人士则大规模迁离。
“这一波投资客大多来自中国大陆。”雷先生透露,大家投资的模式基本类似。他们专门去西区,寻找那些老房子。
那种小型独立式单层住宅,有的则需要大修。这种房子100万加元左右就可购入,然后拆除重建。一般建设成本大致为六七十万加币。这个周期一年就够了。而且重建后的价格,马上可以翻到300多万加币。
雷先生2006年起就在温哥华以这种方式投资。起初也是自己投资,后来发现市场房价马上翻番,就迅速将此消息告诉境内的亲友。
当时,正值国内2008年金融危机刚过,国内房价正值一波政策性压抑。于是5名亲友遂通过一贸易公司名义将资金出境。当时汇集的资金总额大致为近1000万加币。如此将之前的模式扩大化运作,一年没到利润翻番。后来,他又开始了一轮投资,至此手头尚有五六套HOUSE余留。
专题推荐
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银监会、工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