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信贷趋紧背景下基层国有银行信贷规模调控探析 |
作者 |
肖健 (赣州银监分局) 郭国腾 (农行赣州分行) |
调研背景 |
2010年,随着我国经济回转,经济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由宽松调整为从紧的政策导向,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不断提高,在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以及现行国有商业银行对基层实行信贷计划限额管理的体制下,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信贷规模调控面临新的困难和矛盾。 |
调研时间 |
2011年10月 |
![]() |
备实现的,基层分支机构自身无法控制。 据统计,截止3月末,赣州市辖内四大国有银行客户通过自助设备发放的贷款达16.18亿元,虽然各分支机构每月都预留贷款计划用于满足这部分业务的需要,但是由于这部分业务的偶遇性和突然性,难于准确把握其具体数据,增加了计划调控的变数。 (四)贷款新规推动贷款模式转型,压缩了规模调控的空间。 2010年银监会先后下发了“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要求审慎确定借款人的贷款额度,不得超过借款人的实际需求超额放贷,倡导支付管理理念,强化贷款用途管理,这对银行金融机构传统贷款模式的转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直接冲击了基层国有商业银行传统的计划限额管理模式,增加了月末、季度、年末计划圆满实施的难度,进而压缩了计划调控的空间。 二、当前信贷规模调控面临困难形成原因 (一)宏观政策调整压缩计划供给是导致信贷规模调控困难的根本原因。 今年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以及国内通胀预期上升,人民银行在2009年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基础上,较为频繁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金融调控,先后多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并上调了人民币存贷款的基准利率。在如此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针对“把握信贷增速,引导均衡放款,避免过大波动”的货币政策要求,按月下达贷款计划,通过信贷计划调控确保贷款均衡投放,又一定程度上延压了部分贷款的发放,进一步激化了信贷计划的供求矛盾。因此,宏观政策调整,计划供给减少,是导致规模调控的难度增加的根本原因。 (二)金融激励考核机制完善与否是导致信贷规模调控困难的深层原因。 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为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当地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相继出台了对金融机构加大贷款投放的考核办法。其核心内容就是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到政府规定要求,地方政府就给予相应奖励。在此氛围下,各地争规模、争计划、争投放的现象日益严重。 |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转到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