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浅议“土法鉴别”真伪人民币的危害及对策 |
作者 |
肖南文 谢建平(人行龙南县支行) |
调研背景 |
近期,笔者在乡镇开展“送反假货币知识下乡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农村群众在鉴别人民币真伪时采用揭层取线法、擦墨掉色法、撕裂针挑法、湿边起毛观层法等“土办法”。这些方法对流通中人民币的整洁度和质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坏,需引起高度重视,并予以正确引导。 |
调研时间 |
2012年2月 |
![]() |
另外,在集市贸易、日常购物等现金使用频繁的交易活动中,人们大都不注意爱护人民币,对人民币的损害尤其严重,折角、揉搓、污渍,使人民币无法进行正常的流通和使用。所以,部分群众爱护人民币意识较差的情况下,容易在鉴别人民币真伪时采用“土法鉴别”。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群众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由于农村普通群众爱护人民币意识较弱,识别假币的能力相对较差,应当充分利用“点、线、面”的组织体系,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宣传媒介,加大《人民币管理条例》等法规的宣传力度。 在宣传区域上,要重点向广大农村地区、集贸市场等人民币损伤情况较重的区域倾斜;在宣传组织上,金融机构要与各级地方政府、乡镇行政机关加强沟通配合,提高宣传效率;在宣传时间上,要坚持长期持续性宣传,要避免在爱护人民币宣传月、宣传周时热闹一时,而后就悄无声息的现象;在宣传内容上,要将一般号召、呼吁性宣传同法律法规条例宣传相结合。 通过种种措施办法使人民群众掌握鉴别假币的正确方法,养成良好的使用、保管人民币的习惯,从而在全社会形成爱护人民币的风气。使农村百姓明确自己在使用人民币方面应该享受的权利和爱护人民币方面应该履行的义务,增强人民群众爱护人民币的意识,预防故意毁损人民币行为的发生,努力营造全社会了解人民币、爱护人民币的良好氛围。 (二)改进反假货币宣传方式,提高反假货币宣传效果。 在宣传方式上,要采用农民群众容易理解、易懂的实物对比、现场演示等生动形象的方法,将防伪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地方话进行传授。 如阴阳互补对印图案讲解为两种不同颜色的小方框是否对接错位、光变油墨面额数字讲解为数字颜色在什么情况下变成另一种颜色等,让群众一听就懂、一看就明白,切实提高反假宣传效果,让群众掌握正确的识假技能。 (三)继续开展送反假货币知识下乡活动。 2011年,人行龙南县支行“送反假货币知识下乡活动”启动以来,共在汶龙、程龙、渡江等五个乡镇开展了宣传活动。 |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转到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