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浅议“土法鉴别”真伪人民币的危害及对策 |
作者 |
肖南文 谢建平(人行龙南县支行) |
调研背景 |
近期,笔者在乡镇开展“送反假货币知识下乡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农村群众在鉴别人民币真伪时采用揭层取线法、擦墨掉色法、撕裂针挑法、湿边起毛观层法等“土办法”。这些方法对流通中人民币的整洁度和质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坏,需引起高度重视,并予以正确引导。 |
调研时间 |
2012年2月 |
![]() |
人民银行及金融机构出动宣传人员18人次,累计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培训金融机构临柜人员及农村反假货币工作站义务宣传员263名,接待群众咨询700多人次,现场兑换残损人民币1.56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要彻底解决“土法鉴别”的现象,需要将此类宣传活动长期开展,形成反假货币知识下乡常态化的良好氛围,填补边远农村反假货币知识的空缺,真正把反假货币知识送到农村千家万户。同时,增加反假货币宣传专题电影等形式,让群众熟练掌握反假货币鉴别技能,主动放弃“土法鉴别”真伪人民币行为。 (四)大力培养农村反假货币义务宣传员,进一步完善农村反假货币宣传工作站。 实践证明,近年来建立的反假货币宣传站(点)成效明显,义务宣传员的作用显著,配备的设备越来越齐全,形成了建一个带一片的良好势头,反假货币的阵地越来越大。这一重要举措也有利于彻底解决“土法鉴别”的现象。 (五)增强人民群众识假防假的技能。 一是通过建立农村反假货币工作站,开展形式多样的反假宣传,增强农民的反假防假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让广大农民感受到反假货币工作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同时,通过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让农民了解识别假币的常识以及国家的相关法规政策,提高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识假防假能力。 二是建立城镇、乡村反假货币宣传网络体系,旨在提高社会公众识假、反假、打假的意识,从而形成人人参与、综合治理的反假货币局面,从而使假币失去市场。 |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转到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