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赣州金融调研:基层大学生“村官”创业的调查和思考 |
作者 |
谭启新 (人民银行全南县支行) |
调研背景 |
为积极做好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相关工作,确保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得到合理有效的金融支持,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的积极性,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一定保障。人民银行全南县支行开展了一次专题调查。 |
调研时间 |
2010年8月 |
![]() |
二是把“村官”作为过度性工作。部分大学生“村官”只是把村官工作作为过度性的工作,来缓解自己目前面临的就业压力,并没有真正沉下心来在农村工作,存在骑驴找马的心态。 三是基于“村官”的政策诱惑。进入“村官”队伍的有些大学生仅仅把他所从事的工作当成一个跳板,为以后考公务员积累资本,或者把“村官”当成一种向上跳的踏板,难于真心实意在农村做好一番事业,这样工作就不会有激情,往往流于表面,很难为农村的发展做出贡献。 2、实际工作能力欠缺。 一是缺实用技术知识。农村的实用技术的人才总体缺乏,但有些大学生“村官”在大学时所学的专业和农村工作并没有什么关联,面对基层群众急需要帮助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诉求往往束手无策,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发挥自身原有的知识优势。 二是缺乏沟通协调能力。部分大学生“村官”学生时代缺乏人际沟通方面的锻炼,面对纷繁复杂的基层事务,面对农民往往表现为沟通不能切入正题,对当前农村政策性认识不够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办事能力。 三是缺乏组织管理能力。多数大学生“村官”刚刚离开学校,社会工作经验不足,在与村镇两委成员的合作共事过程中,部分大学生“村官”还不具备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复杂事务的能力,对人、财、物的组织管理能力还需要提高。 3、工作作风欠深入。 一是积极性容易受挫,精神不够饱满。由于大学生村官大部分刚刚走出校门,工作理想化程度高,一旦工作遇到挫折,就感觉怀才不遇,甚至消极对待。 二是很少深入到户,对村情了解不够。有些大学生“村官”往往习惯性的待在办公室,等待村民来访,很少主动到居民家里拜访,对村民情况了解不足,很难真正和群众建立感情,对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知之甚少。 三是缺乏独立思考,被动大于主动。部分大学生“村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 |
|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转到页 |